杭州临平一小 蒋军晶
20世纪后叶,一些“与时俱进”的艺术家进行了大胆的极端的大破大立的艺术尝试,这些尝试催生了后现代文艺理论,“建构”了“解构”这一艺术词汇。
到了今天,“后现代”已经走到了民间,因此,《大话西游》成为了一种精神时尚,马桶堂而皇之作为造型艺术陈列在展馆中,孟京辉敢于把《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改编成了耐人寻味的幽默,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跑步又不断地改变着结局的《罗拉快跑》像快餐改变人们生活一样简单地改变着人对人生的思考……
到了今天,后现代的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大,哲学、美术、建筑、影视……人文领域无所不及。
后现代主义理论势必也会影响正在苦苦探求之中的语文教学,因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大多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选入的作品,它们没有绝对的是非判断,只是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而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它也不同于其他学科大多以验证某种存在为指归,而是以试验某种选择为指归。语文教学的这一特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解构”尤其吻合,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为,语言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带给了文本,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解构主义的阅读教学就是要瓦解这种倾向,从而把意义从形而上的专制,从各种“中心主义”的独断中解放出来,使意义自由,并恢复其自由游戏的本质——否定性。
笔者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反“建构”之道,行“解构”之路,在“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构元话语”这一点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在梳理了整篇课文之后,笔者提了一个涵盖全文的问题:“你是否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同时笔者设计了3个事件的结局促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出示第一个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4个孩子(原文)。
其次出示第二个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
最后出示第三个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不但没有救出自己的儿子,反而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完满的喜剧性的结局,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可当结局改变以后,学生的想法有些动摇了,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为初始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应关注事情的结局,即古人所说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然而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观点分化了,解构了,有的一如既往地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因为这位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执着要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一起;而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父亲不够理智,他的所作所为是过度悲痛引起的失常行为。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两种见解相互阻遏,相互推翻,相互取消,从而达到了深层意义上的确立。
当然,解构主义的阅读教学并不是想把阅读教学变成一种没有本源性、根基性和意义约束的游戏,变成一种“丧失中心”、“落入无权威”、无确定性状态的世界。解构主义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多元视角、多维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执教者:蒋军晶 地点:舟山沈家门小学礼堂
师:同学们,我们随便聊几句吧,有名的老师在上课之前都喜欢聊天的。(笑声)
生:好。
师:早上,我们初次见面,我作了简单的介绍,我们还进行了交流,就说说你们对我的了解吧!
生:我知道了蒋老师的家乡是余杭。
师:是的,我爱我的家乡,我是余杭人,余杭区隶属于杭州市,而你们普陀区隶属于——舟山市。
生:我知道了蒋老师的年龄,26岁。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但是,早上,有人猜我有37岁(笑),但我很高兴,这说明我成熟稳重,但是——如果女老师让你猜年龄,你一定要往小里猜,越小越好,最好是18岁(笑声)
生:我觉得蒋老师很幽默,像我的爸爸。
师:真的,我很高兴,我觉得你像我未来的女儿。(笑)
生:蒋老师是个男老师……
师:停,停,难道蒋老师长得像个女的,你要特别说明一下(大笑)
师:好,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天,蒋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疑惑的样子)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
生:(安静)
师: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明白了)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谁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对! 师:你能回答吗? 生:能! 师: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生:还可以吧!(笑声) 师:我也觉得“还可以”。(笑声)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
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真想奖励你!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公布答案。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 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怕回答不全面。 师:知道多少说多少。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 事,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看,你还怕自己回答不全面,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
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请坐!问得好,回答也好!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谁再来说? 生:课文第二十小节说:“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 该高兴才对。
师: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那你说为什么? 生:…… 师:是啊,挖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见到自己的儿子了,应该高兴才对呀。可他为什么还要声音
颤抖呢?谁来帮他说? 生:我想他是还有点担心。 师:是的。 生:我想他是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有这个原因。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累了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我想他是激动的。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思想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因此,你
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遗憾的是,还没有猜对!谁再来猜?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地震中”下
面。谁能回答,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
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这样的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是!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能。 师:这个问题已经接近我要提的问题了。最后再给大家一次机会。谁来说?谁认为我最有把握,
请把手举得高一点。 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师:他们只是哭喊两声“我的女孩!”“我的儿子!”就走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说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你这是从父母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 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师:他们考虑得比较现实。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 生:对。 师:还有什么原因? 生:这位父亲抱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 师:你说的是父亲。她问的是那些哭喊一声就走了的父母。 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 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齐读地过程中,师在黑板上板书“父亲 了不起”]
师:刚才有同学问: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我把问题在缩小一点儿,就研究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
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伟大。/
生:超过一般人。
生:超出常人。
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生:(异口同声)了不起。
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哪些四周围的人们,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学生写5—6分钟。
[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强调速度要快,允许字写得潦草一点,允许用拼音替代,同时轻轻地读出各个学生文中出现地关键词,经验分享,开发写作思路:信念、骄傲、感激、坚持、了不起……]
师:谁愿意上来读?
生1:其他孩子地父母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你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生2:曾经劝说他放弃努力的一位父亲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位父亲心里在想,我还误会他精神失常了呢,其实是他对孩子爱得太深了……
师:是啊,由于这位父亲得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得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得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事奇迹的结局,但是,蒋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
[多媒体出示两段话]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读:第二天清晨,人们再次来到学校,准备清理废墟。突然,他们看到了这位父
亲,他无力地坐在一堆破碎的瓦砾边,手里抱着一个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不断地在喃喃自语:“阿曼达,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难受。
生:很伤心。
生: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但是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
生(齐):有可能。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课文第二段有一句话: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废墟”说明了学校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学生生还得希望很少了。
生:我从“有的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句话感觉到事情的确很糟糕,因为作为父亲,如果还有希望,一般都不会放弃。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
生:(沉默)了不起。
师:他没有救活自己的儿子,他有什么了不起。
生1:因为这位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永远和儿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况,也不管死活。
生2: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果,而要看事情的过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救自己儿子的过程让我们敬佩。
生3:我看到了父亲那种坚信自己儿子还活着的信念。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认为这位这位父亲了不起不是从事情的结果中看出的,而是从父亲努力救儿子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吗?”
生:是。
师:那课文中那一段话集中描写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
生:他挖了8小时……到处是血迹。
师:是啊。在我眼里,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轻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
生:(读)
师: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刚才你说我们像你父亲,我请你读,好吗?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我不情其它同学评价了,我想请你自己说一说,你读的时候,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哪几个地方特别注意了,努力了?
生:我在时间上特别强调,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个数字比一个数字令人难以置信。
师:是啊,再过两个小时,就是整整两天两夜啊!
生:后面每一个短句我也很注意,因为这些句子写出了父亲解救儿子过程中的艰难。
师:是的,我已经感受到了,你再读的过程中的努力了,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生:他挖了8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教师喊停)
师:“有人再来阻挡他”是因为……
生1: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位父亲已听不进任何人地劝告了。
生2:是因为别人都觉得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
生3:是因为别人都觉得这位父亲解救儿子地信念没有任何人能改变的。
生4:……
师:继续读。
生(读):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教师喊停)
师:他满脸灰尘师因为……
师:他满脸灰尘师因为……
生1:是因为他父亲挖得很辛苦。
生2:是因为他挖了很多地方,挖遍了角角落落。。
生3:是因为他非常疲劳困顿。
师:继续读。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他衣衫褴褛,血迹斑斑,使你联想到……
生1:这位父亲在搬一块大石头时,不小心被石头压伤了。
生2:许许多多得碎石把这位父亲得衣服和皮肤划破了。
生3:……
生4:……
师:同学们,当我们体验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能读得更投入。
师:范读。
生:各自感情读。
师:今天,蒋老师残酷地改变了事情地结局,但蒋老师还要残酷地改变第二次。(大屏幕出示)
生:(读)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师:(读)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我看有些人看了这个结局之后,难过地说不出话来,但是这样的结局有没有可能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有可能,一位救火队长曾经阻拦过过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生2:一位警察也跟他说过,如果坚持挖的话,不但不利于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
师: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结局,你们还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吗?不要急于说,先静静地思考1分钟。
生:(静静地思考)
师:有改变主意的同学吗?请站到台上来。
生:(有6位同学陆续站到台上)
师:现在你们的意见不一致,请你们各自结合课文辩论。
[学生与学生互动辩论]
生甲1:这位父亲我看有点失去理智了,如果他不坚持挖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人丧命。
生甲2:这位父亲应该让专业的救护人员来救孩子。
生甲3:这位父亲已经精神失常了。
……
生乙1:这位父亲是非常爱孩子的,这份爱足以说明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
生乙2: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有的父亲走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坚持挖,所以我觉得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
生乙3:这位父亲得知自己得孩子有危险以后,心里觉得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定要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下面蒋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位父亲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过于悲痛,以致于精神和行为异于常人,这都是缘于他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我想,同学们都能理解这位父亲。
但是其他的父亲,保持着一点点理智的父亲,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是不爱自己地父亲的。
下面我请同学们找出我觉得最不应该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段落,一边读一边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
生:(读)
生:我从“急匆匆”看出……
生:我从“大喊”这个词看出……
生:我从“绝望”这个词看出……
……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基本上到这儿,同学们可能有些感动,但不要感伤了,下课后,大家去做做游戏。
师:请刚才第一个猜对我得问题的同学上台好吗?我要把这份礼物送给他。
师:我的礼物是我上网,去书店找来的几篇反映父爱的散文,有些事很小,但很感人。
生:(接受礼物)
师:你收下这份礼物以后打算怎么办?
生:我打算好好读一读,用心感受一下。
师:好一个用心感受一下。
生:我打算让全班同学都来看看这些文章。
师:是啊,好东西,应该大家来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