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一、二……(手指课题示意),生:大声齐读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地交流,看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了不起。(师板书:了不起)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中描写父亲的部分,把最让你感动的画面找出来小声读一读,想想它为什么让你感动了?请在旁边试着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师巡视。) 2、小组交流感受。 3、全班交流。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他坚定地站起声,向那片废墟走去。”(师出示小黑板)我从“眼前一片漆黑,跪在地上大哭”,感受到父亲很爱他的儿子,这让我很感动。(师板书:爱)
师:你体会得很好。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呢?
生:他看到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想自己的儿子肯定死了。
师: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儿子生还的可能性很小,很渺茫。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会跪在地上大哭?
生:失去了亲人的时候。
师:失去了自己最最亲的亲人,这时,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悲痛。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他坚定地站起声,向那片废墟走去。”
(几名同学暗自发笑)
师:我刚才发现有几个同学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试想一想,如果被埋在废墟下面的是你的亲人,你还会笑得出来吗?(生收起笑容)谁再来谈一谈?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伤心,很绝望。
生:悲痛欲绝。
师:这个词概括的真好。怎样把父亲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生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他坚定地站起声,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血肉之情的悲痛!
生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他坚定地站起声,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撕心裂肺的叫喊,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他坚定地站起声,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这段文字中,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我从“坚定”读出父亲很坚强,他让我很感动。
师:父亲由悲痛欲绝为什么会一下子变得如此坚强?
生:因为他猛地想起他曾经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是父亲曾经对儿子说过的话,也是埋藏在父亲心中的一个信念,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师:描写父亲的部分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到处都是血迹。”(师出示小黑板)我从这段中体会到了当时随时余震都有可能发生,父亲的手有可能被玻璃划破,脚有可能被钢筋戳伤,但他全然不顾,一直不停地挖。从这里我感受到了父亲爱子情深,他让我很感动。
师:你的感受真深刻,一下子说了那么多。下面我们具体地来看一看,请同学们先读第一句。
生:我从“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知道父亲挖了很长时间。
师: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是不厌其烦地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
生:这样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漫长,感受到父亲挖得很艰难。
师:说的好。谁能读出来?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把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读得很慢,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和父亲挖时的艰难。
师:你不但听得很认真,还用心去感受了。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重读“再来”)有谁曾经劝阻过他?请读一读。
生读:“消防队长挡住他……请你离开。”
师: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真是太危险了!还有谁劝阻过他?
生读:“警察走过来……马上回家吧。”
师:真是一个负责的好警察。还有谁?
生读:“有些人……没有希望了。”
师:试想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在36小时里应该做些什么?
生:读书、写作业、玩。
生:打球、看电视。
师:在36小时里,我们可以去散步、逛街、工作,我们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休、不能眠,他始终只能做着一件事,女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男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这段文字中,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知道了父亲疲惫不堪、劳累至极,这让我感动。
师(纠正“血丝”和“血迹”的正确读音):你能抓住父亲的外貌来理解,真不错。
生:我从“双眼布满血丝”读出父亲为了救他儿子,很长时间没合过眼。
师:父亲为了救他儿子,很长时间没合眼,这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二……(师用手示意黑板,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到处都是血迹”也就是说他的手上——(指名说)
生:脚上、腿上、身上都是伤。
师:遍体鳞伤,父亲还在不停地挖,这是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是啊,36小时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节语文课,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难熬啊!然而父亲却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 齐读“不论发生……)
d、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父亲是伟大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出这位伟大的父亲的?
生:外貌、动作。
生:心理、语言、神态。
师: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刻画人物,这是写作的一种方法,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希望大家注意。
三、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有这样一位了不起而又伟大的父亲,他的儿子一定也是很优秀、很了不起的。请你们自读描写儿子的部分,试着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画面。
(1) 学习课文第16自然段。
生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小黑板出示句子)儿子在废墟下面,还安慰他的同学,我觉得他很镇定,很坚强,这让我很感动。
师:儿子是如此的坚强,谁能读一读?
生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总”是平舌,注意平翘舌分开。“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这说明了什么?
生:儿子对父亲无比的信赖。
师:读出来?
生读:“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这信赖源自父亲对他爱的承诺,那就是——(生齐读“不论发生……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师:有关描写儿子的部分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小黑板出示句子。)爸爸来救他时,他让他的同学先出去,他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儿子说“我不怕!”,我觉得他很勇敢,这让我很感动。
师:如果是你,你会害怕吗?
生齐答:很害怕。
师:你们真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如果是崔老师,我也会很害怕。可是阿曼达却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始终记得父亲对他爱的承诺——(生齐读“不论发生……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想一想,儿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态度?
生:很坚决。
师:谁来读?
生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有些坚决,还不够,谁再来读?
生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真是斩钉截铁呀!一二组一起读一读----(一二组齐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三四组一起读一读----(三四组齐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一起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四、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说写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生写,师巡视)
2、全班交流。
生:阿曼达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大家,因为我爸爸说过,不能发生什么,他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你能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描写,很好。
生:阿曼达会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别哭,别害怕!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他对我说过,不能发生什么,总会跟我在一起。现在,我们应保持体力,为爸爸赢得更多救援时间。”
师:看来你的生活经验很丰富,在生死边缘,知道保存自身的体力来赢得获救的机会。
3、总结: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灾难发生时,父亲悲痛欲绝,想起对儿子爱的承诺,他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永不放弃的行为成功地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3个小伙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相信你们用心感受后,会再掬起一朵爱的浪花,珍藏这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因为它创造了奇迹。(师下发文章《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生阅读。)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