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根据课标三维目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课我拟订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疑促读,读中感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通过多层次(初读,细读,精读),多形式(自由读,指名读,竞赛读)的朗读,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四.说预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5.12地震的现场图片,倒塌的房屋.崩坏的路面,哭泣的人们,无助恐惧的神情 教师配以简单而动情的说明 (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一开课,以图片导入, ,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这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问 2.你还知道哪些在地震中发生的感人事迹 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被调动起来,情绪得到激发,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为深入理解人物思想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美国的地震中,父与子之间的感人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初读质疑,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2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小组讨论。 (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在初读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侧重于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小学高年纪的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讨论时要注意: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既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又提炼出重点问题.__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又带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出)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在学生渴求了解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改变被动地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 出示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划出有关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1说说感受 说父亲了不起 说儿子了不起,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才会有滋有味 2有感情朗读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竞赛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一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或哪一句好 (通过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思考,反复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阅读对于学语文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懂了你在读的东西,而更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别人的修辞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更加扎实) 2想像说话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并在角色体验中披文入境,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父爱的伟大 小练笔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 (是课堂上,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好的读书方法,对保持情感的连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大有益处) 3我们每个人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深受感动。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这里,让学生以自己的积累去自由解读文本,并且,这种解读和观察的视角是个性化的,实质上是强化学生个性化体验,是在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建立个性化的精神联系,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四)积累语言,课外拓展 1摘录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本文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生动传说,故要求学生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推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故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文本,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