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8.2级的地震,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怎样的让人感动的事?
2、交流检查:
(1)出示第一组词语:爆炸、混乱、瓦砾、废墟(指名读,齐读。看着这组词语,你想象到了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吗?课文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相信你们能读好这段话。)
(2)出示第一组词语:坚定、挖掘、悲痛、血丝、血迹、幸福(指名读,正音。看着这些词语,你能否说说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3)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揭示“了不起”)
3、在这件事中,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反反复复地在文中出现,请你找一找,把它们划下来,看看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其实这三句话都是同一个意思:不论发生什么事,父亲总会跟儿子在一起。生齐读。
4、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这场巨大灾难中,这句话在这对父子身上产生了神奇的作用,并最终创造出了一个奇迹。他们真的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三、抓重点段,品读父与子的“了不起”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从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1)你们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些什么?师相机板书。
A、师:“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是因为——(抓住“血丝”引导学生想象父亲的双眼为什么会布满血丝。体会父亲已经两天一夜没有合眼了,极度的疲惫;父亲的心中万分的伤痛,也许那咸涩的泪水使得他的双眼布满了血丝……指导朗读第二句。)
B、师:他衣衫褴褛,血迹斑斑,是因为——(抓住“血迹”引导学生想象父亲的身上为什么会到处都是血迹?想象父亲挖掘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指导朗读第二句。)
师,可是这位身心俱伤的父亲却依然没有停止挖掘。
(2)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别急着回答,让我们先去看看人们曾经怎样阻挡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至11自然段。
指导分角色朗读:8小时过去了,请你来当一回好心人,劝一劝这位父亲吧,指名读句。可这位父亲却只是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10小时过去了,请你来当消防队长,劝一劝这位父亲吧,指名读句。可这位父亲却还是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并没有停下他挖掘的双手;12小时过去了,请你来当警察,劝一劝这位父亲吧,指名读句。可这位父亲却依然执着地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生合作对话。
师: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是因为……
2、师:是啊。在我眼里,这已然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是曾经对儿子的承诺使得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这样的执着,这样的坚持,请你们各自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
3、让我们满含着敬意再来读一读这位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想象说话:
废墟底下,没有( ),没有( ),只有( ),只有( )。
2、师:整整36个小时啊,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听不到外界一丁点的声音,那些孩子怎么样?阿曼达怎么样?请结合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师:你最佩服阿曼达哪一点?师相机板书。
4、师串板书:是啊,这句承诺使父亲变得无比坚定,使儿子变得无比勇敢,这神奇的力量其实就是父子之间深深的爱呀!是父爱创造了奇迹。
5、是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终于迎来了生命的奇迹,重逢那一刻,该是怎样激动人心的一幕啊!师生合作读重逢时的对话。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6、师:至此,我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此时此刻,关于你的父亲,你是不是也想说点什么?(学生说说“父亲的故事”)
7、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动,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