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教具准备:
放大的课文插图。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已让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生汇报交流)
2、师: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但是地震中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感人的故事,1989后,当巨大的地震危害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就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十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回去要把这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你们做到了吗?
2、师:现在请各小组采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再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要互相纠正读音。
三、默读质疑、释疑。
1、师:平时学习课文时,老师经常会提几个问题让大家来思考、回答。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再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猜一猜陈老师会给大家提什么问题,会在哪里提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
2、生:默读,思考。(要求把你猜的问题用笔写下来,或在课本的旁边做个记号)
3、师:刚才我走下去时,发现有些同学提的问题已经接近老师要提的问题了。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谁能猜准我要提的问题,将会得到我特别的奖励,猜对一个就可为他们小组赢得一颗星。要不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4、生讨论。(师:除了讨论老师可能提的问题,还要讨论一下如果老师提那样的问题,你该怎样答呢?)
5、生质疑、释疑。
估计: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呢?
⑶课文第二十小节说:“父亲颤抖地说……”为什么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
(师:那你认为为什么?答:担心、累了、激动。
问题提得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遗憾的是,还没有猜对。)
⑷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板:“了不起”)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恭喜你猜对了第一个问题。那么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拿出笔在能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的地方画上横线。
交流:先交流父亲了不起的地方,再交流儿子了不起的地方。
(在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引导学生回答“人们为什么说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你认为他失常吗?为什么?生若答不失常,师可引导:可是,同学们!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一般人做得到吗?也就是说父亲的失常是与一般人不一样,他比一般人更伟大。他的失常是伟大的,是惊人的!他的失常其实是一种爱,一种伟大的父爱!)板书:父爱。
在交流中结合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他挖了8个小时……”这一部分时,要求学生加进自己的想象,再读一遍。
⑸小结:是的,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子啊!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学的关爱同样让我们感动。一句简单的承诺,一句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连接着父子的两颗心。(板)正是有了这父亲的不放弃与责任感,有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38小时后,奇迹终于出现了,大家请看(出示插图)阿曼达得救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假如让你给这幅插图取个名字,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估计:了不起的父与子、父爱、幸福的拥抱、感人的一幕、父子情……)
四、 指导朗读。
1、师:刚才同学提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可惜只猜对了老师要提的第一个问题,想不想知道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2、师: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生看书思考)
3、交流:感叹号特别多,一共有15个。
4、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感叹号大都用在什么地方?(对话中)下面请同学们想想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法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好吗?(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5、出示重要段落,指名读,评读。
6、全班分角色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1、师:多么感人的一篇文章啊!从同学的朗读声中,老师就知道大家已深受感动了。那么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你想到了什么呢?
2、交流。
(1) 说。
(2) 想。(师引导:指板书上的“父爱”二字,看到这两个字,你是否想到你的父亲呢?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的爸爸为你做了哪些饱含父爱的事呢?)
3、总结:是的,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为了我们的生活、学习,每天忙忙碌碌,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你们想过要怎样来报答他们吗?
六、作业设计:
1、回去每人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查找有关描写父爱或父子之间的文章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
11※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放弃 信任
责任感 先人后已
父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