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T >> 桃花源记 >> 正文

 

《桃花源記》作品欣赏

<IMG title="《桃花源記》作品欣赏 - 波婆摩佛 - 曾知否" border=0 alt="《桃花源記》作品欣赏 - 波婆摩佛 - 曾知否" src=">

陶渊明

  晋太元中(1),武陵人(2)捕鱼为业,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5),芳鲜美(6),落英缤纷(7);渔人甚异之(8)。复前行(9),欲穷其林(10)。

  林尽水源(11),便得一山(1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13),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1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1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7)。阡陌交通(18),鸡犬相闻(19)。其中往来种作(20),男女衣着(21),悉如外人(22)。黄发垂髫(23)并怡然自乐(24)。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5)。具答之(26)。便要还家(27),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0),不复出焉(31),遂与外人间隔(32)。问今是何世(3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5),皆叹惋(3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7),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38):“不足为外人道也(39)。”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40),处处志之(41)。及郡下(42),诣太守(43),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44),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45),高尚士也(46),闻之,欣然规往(47)。未果(48)。寻病终(49)。后遂无问津者(50)。

[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是我国东晋末年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家境贫困。从二十九岁起步入官场,其后十余年间时隐时仕,先后做过几次小官,时间都很短。最后一次出仕是在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四十一岁时,为彭泽令,在官仅八十多天便辞职归去。从此隐居田园,过了二十几年“躬耕自资”的生活,直至六十三岁去世。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公元376——396年)。

  (2)武陵人:意思是说有位武陵人。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3)缘溪行:沿着溪水而行。缘,循,顺着。

  (4)夹岸:两岸。

  (5)中无杂树:意思是说桃花林中纯是桃树,没有别种树木。

  (6)芳草:香草,对的美称。

  (7)落英:落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8)渔人甚异之:渔人对这种景况感到非常惊异。异,惊异,奇怪。之,指桃花林。

  (9)复:再。

  (10)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树林的尽头。穷,尽。

  (11)林尽水源: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处。

  (12)得:遇到。

  (13)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14)才通人:仅能通过一个人。

  (15)豁(huò)然:顿时大开的样子。开朗:这里是开阔敞亮的意思。

  (16)俨(yán)然:整齐。

  (17)属:类。

  (18)阡陌交通:田间的道路相互通达。阡陌(qiān mò):田间小道,南北叫纤,东西叫陌。

  (19)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犬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

  (20)往来种作:指人们相互交往、耕种劳作的情形。

  (21)衣着:衣服。

  (22)悉:全,尽。

  (23)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指小孩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

  (24)并:都。怡(yí)然:和悦愉快的样子。

  (25)问所从来:问从什么地方来。

  (26)具答之:一一回答他们。具,全,都。

  (27)便要(yāo)还家:便约请渔人到家里作客。要,同“邀”,邀请。

  (28)咸来问讯:都来探问外界的消息。咸,都。讯,消息。

  (29)先世,前代,先辈。

  (30)邑人:同乡人。邑,古时地方区域的名称。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31)焉:助词。

  (32)间(jiàn)隔:隔绝。

  (33)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问渔人外界现在是什么朝代。

  (3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连汉朝都不知道,更别说魏晋了。

  (3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全部告诉了他们。此人,指渔人。具言,备述。所闻,指渔人所了解的世间情形。

  (36)叹惋:叹息。

  (37)余人:指桃花源中未曾宴请渔人的其他人。延:邀请。

  (38)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语(yù):告诉。

  (39)不足:不必,不可。

  (40)扶:按,沿着。向路:旧路,指来时的道路。

  (41)志:做标记。

  (42)及郡下:到了郡府所在的地方。及,到。郡下:郡所在地,即武陵。

  (43)诣(yì):拜见。太守:郡的长官。

  (4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作的标记。

  (45)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晋太元间人,好游山泽。

  (46)高尚士:作者心目中“高雅的”读书人。

  (47)规往:计划前往。

  (48)未果:没有实现。

  (49)寻:不久。

  (50)问津:语出《论语·徽子》。原意是询问过河的渡口,后来用作“问咱”讲,这里是访求的意思。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河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距离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夹着小河两岸生长,(在)几百步(的范围内),中间没有夹杂着别的树林。(地上)芳鲜艳美丽,落花纷纷铺满一地。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看个究竟)。

  桃林在小河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挨着)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里面)仿佛有光亮。(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的时候,洞里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前面)突然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见(村落里)鸡鸣狗叫的声音。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种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子都充满自由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村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准备酒杀掉鸡做饭(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述说祖国各地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及儿女,还有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这个渔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都摆出酒饭(来招待)。(渔人)居住了好几天,(向村中人)告辞离去。这里边的人叮嘱(渔人)说:“(这里的一切)不可以向外边的人说。”

  (渔人)走出山洞以后,找到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线(回去),沿途做好记号。到了武陵郡城后,(渔人)去拜见太守,(如实)禀报了这些情况。太守于是立刻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不再找到原来那条路了。

  南阳郡的刘子骥,是个有道德有修养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情况,就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还没有付诸行动,不久就病故了。这之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的人了。

[讲解]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晋宋交替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极端尖锐,从魏晋以来形成的豪门士族制度达到了顶点。东晋王朝的统治者和豪门大族苟安江左,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把江南作为他们享乐的天堂,继续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代表最反动最腐朽生活力量的豪门士族把持朝政,享有特权,所谓“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类”,“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士族与庶族有严格的界限,一切都要由门第出身和财产的多寡来决定。门阀士族集团之间相互争取夺利,倾轧残杀,从东晋王朝建立直到它的灭亡,始终没有停息,特别是晋孝武帝司马曜即位后这种斗争更加激化。先是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专权,继而桓玄起兵政变,最后是刘裕代晋自立。豪门贵族的巧取豪夺和封建军阀的连年内战,使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无法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终于爆发了以孙恩、卢循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社会现实对陶渊明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他青少年时期就有建功立业的理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宏愿。但是在豪门士族专权的时代,象他那样出身寒微的人是不会得到当权者的重视的,几次为官的切身经历使他对黑暗的政治和污浊的仕途产生了厌恶和不满,最终走上了退居田园的道路。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能够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这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这种明哲保身、洁身自好的避世归隐的做法,毕竟是一种消极的道路。退隐以后,陶渊明常常参加劳动,和劳动人民有所接近,诗中对劳动与劳动人民有所描写。他虽然远离现实,但对于世事并没有完全忘却和冷漠,诚如鲁迅所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沦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桃花源记》所表现的就是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寄托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崇尚骈俪文风的六朝时期,他的创作语言朴素,平淡自然,形成一种清新明朗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当时作者五十七岁。

[赏析]

  这是一篇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的名篇。

  《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君主统治,没有战争动乱,人们共同劳动,相互平等,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生活的社会图景。作品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空想社会。这种空想的社会,是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物出现的,与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下和军阀混战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恰相对照。这种描写是作者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的尖锐批判,也是对秦、汉、魏、晋以来君权统治的大胆否定。

  作品所描写的理想世界,虽然是幻想的产物,却有现实的依据。汉末以来,国内战乱不止,人们往往集结起来筑坞壁(一种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以自保,在小小的地域中维持着安定的生活。这可能给作者以启发,作品中的桃花源也许是坞壁生活理想化的产物。但是作者理想的产生主要还是建立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是对于现实社会认识深化的结果。东晋末年和晋宋之交,社会动乱,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极端残酷,作者对现实社会黑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归隐以后又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产生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压迫,渴望过着自食其力和平安定生活的思想愿望。此外,儒家的“大同”和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鲍敬言的“无君”的思想都可能给作者以影响。但是,这种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里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一种幻想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具有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桃花源记》全篇以渔人发现桃源的始末为线索,在结构上自然分成如下几层:

  第一层(开头至“豁然开朗”)写渔人无意中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文章首先交代了时间、人物及其职业,从捕鱼活动中自然地把人物引进桃花林,桃花林奇异的景色又引起渔人的探求,从而把人物引入桃花源。文章铺叙委曲婉转,水到渠成。桃花林景色的描写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同时也交代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自然条件。

  第二层(至“怡然自乐”)写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文章先是从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优美的池塘,纵横的道路,邻近的村落,茂密的桑竹……;然后写人们的生活情景:往来交游、耕种劳作、衣服穿戴和生活乐趣。淡淡的几笔勾出一幅恬静快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

  第三层(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往。从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谈往来中,表现了桃源民风的古朴淳厚,桃源人的知礼好客;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他们的先世是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的,这里既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汉、魏、晋三朝的更替,所引起的只是叹惋而已。从而表现了对暴政战乱的厌弃憎恶和对君权王朝的大胆否定。

  最后一层写渔人离开桃源及桃源再次与世隔绝的过程。这一层描写进一步加强了世外桃源神秘气氛的渲染。尽管渔人去时“处处志之”,却“遂迷不复得路”,就连好游山泽的高士刘子骥也无缘一睹胜境,虽欲游而终未果,以至“后遂无问津者”,桃源遂又与世隔绝。末尾一段文字与开头寻得桃源的描写是相互照应的。开始是“忘路之远近”,结尾是“不复得路”。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不得而知。不仅读者不知,就连发现它的渔人也无从知道。文章气氛的渲染更突出了桃花源虚幻的乌托邦色彩,也流露出作者苦闷迷惘的心情。

  在艺术手法上,《桃花源记》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章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作者理想的反映,是幻想的产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了这一理想的世界。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既有现实的影子,又是理想化了的。它既不同于神话传说,又具有一定的神话传说的色彩。

  其次,作者善于叙事写景状物。全文仅三、四百字就能把发现桃源的始末,桃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描写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既有生活的对话,又有曲折的情节,写景明丽如,叙事委婉得体,有较高的艺术技巧。

  最后,语言简洁洗练,朴素自然,流畅易懂,明白如话,没有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形成一种新颖明快的风格。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桃花源記》作品欣赏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3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归园田居》教案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归园田居》陶渊明
    《诗三首》问题探究
    《归园田居》(之一)教学笔记
    诗歌归园田居原文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德…
    诗人渊明简介
    陶渊明年谱
    追悔落尘网,庆幸归园田
    陶渊明作品系年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
    《桃花源记》说课稿4
    《桃花源记》说课稿3
    《桃花源记》说课稿2
    《桃花源记》说课稿8
    桃花源记翻译欣赏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心陶醉之,笔神绘之——《桃花源记》赏…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卷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陶渊明为何要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综合资源一
    《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
    陶渊明《桃花源记》(数种不同版本的…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2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二
    《桃花源记》习题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3
    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说课案
    《桃花源记》练习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智能小练习
    《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赏析
    中译英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说课稿6
    《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桃花源记》说课稿7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艺术风格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2
    由《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桃花源记》说课稿5
    《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课文阅读指导
    《五柳先生传》课文评点
    《五柳先生传》知识延伸
    《五柳先生传》写作特点
    《五柳先生传》课文品析
    “五同”老师传
    笔墨寥寥 栩栩如生──释《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课文背景知识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思路结构
    《五柳先生传》原文精典分析
    《五柳先生传》古今异义词
    《五柳先生传》题解
    《五柳先生传》精讲
    《五柳先生传》结构分析
    类文赏读·方山子传
    陶渊明诗两首
    《五柳先生传》课文鉴赏
    成语:不求甚解
    故事:陶渊明不折腰
    《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断与点评
    躬耕垄亩 吟咏田园──陶渊明与他的…
    粗笔勾勒,尽显神韵
    从《五柳先生传》解读陶渊明
    既是隐士何须炫耀──《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
    《归去来兮辞》及鉴赏
    陶渊明年谱
    《五柳先生传》习题精选
    赞五柳先生
    《五斗先生传》
    陶渊明诗全集
    成语与历史人物
    《与朱元思书》同步轻松练习
    《五柳先生传》同步达纲练习
    《五柳先生传》同步达纲练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赏析
    《与朱元思书》基础知识练习
    《五柳先生传》解词
    《五柳先生传》学习方法指导
    《五柳先生传》字词综合运用
    《五柳先生传》多音字辨析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五柳先生传》文言句式
    《五柳先生传》重点句子分析
    《五柳先生传》赏析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及东晋诗文
    《五柳先生传》补充注释
    《五柳先生传》的笔法和韵味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生字注音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素质教育新学案
    《五柳先生传》词句品析
    《五柳先生传》学法指引
    《五柳先生传》赏析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新点子
    “柳树”的象征意义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陶渊明及其归隐思想研究
    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陶渊明的影响
    写小传引起的反思──《五柳先生传》…
    最著名的隐士──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形似字辨析
    《五柳先生传》一词多义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五柳先生传》课内外联读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五柳先生传》词句教学引导
    《五柳先生传》课文赏析
    《五柳先生传》疑难解析
    《五柳先生传》重点难点讲解
    《五柳先生传》背景材料
    《五柳先生传》中心思想
    《五柳先生传》词类活用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文学常识·文言虚词
    《五柳先生传》研讨与练习说明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活动课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问题探究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之辩──《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我不喜欢五柳先生──引导学生“偏颇…
    《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例及反思
    《五柳先生传》写作动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课堂实录
    《五柳先生传》整体把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写作特色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简介
    《五柳先生传》课文翻译
    《五柳先生传》有关资料
    《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及点评
    《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及点评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电子教材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杂谈
    《五柳先生传》问题研究
    《五柳先生传》教学建议
    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探究式语文教学─…
    一“问”激起千层浪──《五柳先生传…
    “不”拘一格,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说课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