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及其归隐思想研究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陶渊明在这里潜心学习。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二十九岁时首任江州祭酒。后因出身庶族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三十六岁时投入桓玄门下做僚佐,次年冬天因桓玄阴谋夺权和母丧而再次辞官。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刘裕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后因刘裕排除异己,于义熙元年(405年)三月再次去职。同年秋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为伴,再没有出仕。陶渊明独爱菊,正是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显现。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与夫人翟氏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义熙四年(405年),住地上京失火,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时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如427年,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著名有田园诗有《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称誉。
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即“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夜话》)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陶渊明在晚年创作了《挽歌》、《自祭文》。相传陶把他的诗集加这两首诗送给了他的挚友颜延之。《挽歌》中“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是陶渊明和他的好友慧远法师争论“死”的意义时自己的主张,他把诗句放入《挽歌》,表现了诗人归隐后对生死看得及其平淡。“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同时也看出诗人在归隐后,特别时在上京住所失火后穷困潦倒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大都受道家“君子故穷”的影响,这也是他潦倒过后半生的精神支柱。在《归园田居》诗里,讲得十分明白。他说,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的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春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陶渊明及其归隐思想研究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