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W >> 五柳先生传 >> 正文

 

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

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故里究竟在哪里?从宋代以来,主要有“寻阳说”和“宜丰说”具体又包括五种说法:①寻阳柴桑(九江);②楚城乡柴桑山鹿子坂(今九江县荆林街鹿子坂);③庐山南麓之粟里(星子县温泉);④南康府城西玉京山(星子县);⑤宜丰县秀溪。

  最早记述陶渊明的文章是颜延之的《靖节征士诔》:“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约70年后,梁朝沈约在编纂《宋书》立《陶潜传》时说:“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梁昭明太子萧统据沈约的《陶潜传》而撰《陶渊明传》。唐初李延寿编《南史》也照此说。唐太宗时,房玄龄等编《晋书》为陶潜立传则不提籍贯。

  弄清陶渊明故里,才可能了解其生平行止,有助于理解其诗文和思想,破解“千古之谜”。

  首先要明晰“籍贯”、“故里”、“故居”概念的区分,才不致于不辨究里。籍贯,指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故里,指故乡,一般指幼时生活的地方。故居,指居住过的房子。由此,我们逐一辨明陶渊明的祖籍、故里和故居所在地。
 一、陶渊明的祖籍:从鄱阳迁浔阳

  根据史载及陶渊明自述,其曾祖为陶侃。

  《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载:“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

  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 吴之鄱阳郡,范围包括今江西鄱阳湖东岸进贤以东信江、乐安江流域(婺源县除外)。晋之寻阳县,为今九江市以西、湖北广济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本属武昌郡,晋武帝太康二年改属庐江郡,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陶侃祖辈早在汉末避乱江东。陶侃的父亲陶丹是东吴的扬武将军,封柴桑侯。司马氏灭吴以后,为便于控制和镇压东吴遗民的反抗,曾数次下令吴国的一些豪族旧将北迁。陶家徙居寻阳也是被迫的。陶侃曾任曾任寻阳县吏,后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后又加为都护,因侃母死而去职。服阙,参东海王越军事;江州刺史华轶表为扬武将军。都督八州,于晋明帝时因功封长沙郡公,死后追赠大司马。

  陶侃的母亲湛氏,新干人。《晋书》“列女传”载:“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也。初,侃父丹娉为妾,生侃,而陶氏贫贱,湛氏每纺绩资给之,使交结胜己。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咋遗母。湛氏封咋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鄱阳孝廉范逵寓宿于侃,时大雪,湛氏乃彻所卧薪荐,自锉给其马,又密截发与邻人,供肴馔。逵闻之,叹息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九江、新干、临川、都昌都称有湛氏墓,未详孰是。《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九江府“之“胜迹”载:“陶侃母墓在府西白鹤乡。侃择地葬母,遇异人曰:‘前有牛眠处可葬。’化鹤去。侃行里许,果见牛眠于此,因葬之。”《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云:“侃始居鄱阳,后迁浔阳。宜在德化县白鹤乡。”《晋书》“周访传”云:“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讫不见。” 北宋初太平兴国间史官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载:“鹤门洞在县西四十二里……《郡国志》云:‘陶侃微时丧母,忽有二客来吊,化为双鹤而去,后因以为名。’” 清王谟在《江西考古录》(卷四)中记:“《通志》:九江府城西十五里有鹤问湖……鹤问当作鹤门。刘庆《幽明录》曰:陶公于寻阳西南一塞取鱼,自谓其地曰鹤门。是亦陶侃故事,后人因以名湖矣。亦作鹤塞,梁元帝《输还江州节表》曰:‘拥麾鹤塞,执兹龙节。’简文帝《玄览赋》曰:‘溯蛟川于蠡湖,沿鹤塞于寻阳。”其中异人择葬、吊客化鹤的故事显然荒诞,但这些记载说明陶侃的故居在九江市西十五里白鹤乡。[①]白鹤乡在东晋义熙八年以前属寻阳县。义熙八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白鹤乡归属柴桑县。

  《大明一统志》(五十五卷)“九江府”记:“陶侃祠有二,一在府城东,一在府城南龙溪。”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晋书》本传载:“祖茂,武昌太守。”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赠大司徒。

  江西宜丰《秀溪陶氏家谱》中载:“茂,侃三子,公居寻阳之柴桑,任武昌太守,赠大司徒,配在城朱氏。继娶刘氏,子一延,为伏波将军。” 宜丰《新溪九修陶氏家谱》中载:“茂,侃公八子, 武昌太守,子二,长曰敏,次曰夔。”有族谱载:“侃公五子,字茂,任武昌太守,生于永兴丑, 元年甲子(公元304年),殁于太元十三年戊子(公元388年)。葬鹤间湖西仙居乡。”

  可以确认,陶渊明的曾祖原籍在鄱阳,后迁浔阳。
 二、陶渊明故里:宜丰

  清陶澍在《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中按:“《宋书》昭明传皆云先生寻阳柴桑人,而《晋书》不载为失之。今考先生故里,旧说有三处:《名胜志》曰‘君旧宅在柴桑山’。晋史‘家于柴桑',即今之楚城乡也。《明一统志》曰‘元亮故里在新昌县东二十里。’《图经》云,‘元亮始家宜丰,后徒柴桑,暮年复归故里。宜丰,今新昌也。’《舆图备考》曰:‘新昌义钧乡之七里山,有元亮读书室、洗墨池、藏书墩,遗迹尚存。’又《江州志》云,‘先生始家居上京山,星子西七里,戊午六月火,迁柴桑山,九江西南九十里,古栗里,今之楚城乡也。旧碑题晋陶靖节先生故里’。”

  清王谟在《江西考古录》中记:“按通志载,靖节先生故居凡三处,‘一在瑞州新昌东二十五里。

  一在南康府城西七里,为玉京山,亦名上京……一在九江府西南九十里柴桑山……以上三说,考之史传,当以九江柴桑为正。……若《图经》云始家宜丰,则史传诗文俱无考证,难于取信。”

  其实,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陶渊明故里在宜丰。

  1、陶渊明的父亲居宜丰

    找寻陶渊明的故里,要从陶渊明的父亲谈起。

    陶渊明的父亲不见史载,但族谱有明确记载。宜丰《新溪九修陶氏家谱》中载:“敏,茂公长子,字奉义行觉七,姿城太守,娶长史孟嘉第四女,有子三,洵之、煦之、渊明。夔,茂公幼子,大常卿,娶孟嘉第五女,有子二,敬远、仲德。渊明,敏公幼子,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读书堂、洗墨池、藏书墩诸遗迹。” 谱记陶敏生于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殁于太元七年(公元382年),享年49岁。

都昌《西源陶氏家宗谱》记陶氏世系:“同—丹—侃—茂—敏—渊明”。此谱系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

渊明《祭从弟敬远文》:“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父则同生,母则从母。”谓自己和从弟敬远同在8岁时遭丧父之难。丁福林撰《陶渊明全传》记: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陶敏去世,这年渊明12岁,此说不知以何为证。陶敏享年、逝于何处尚存疑。

渊明《命子》诗曰:“于皇仁考,淡焉行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说父亲曾托身于仕途,但生性淡泊,在仕途中泯没了喜和怒的界限,得官无喜色,丢官不怨怒。晋废帝太和五年(370年),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椽属,曾带妻、子到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当涂)。陶敏曾任安城太守(误为姿城太守),城邑在今江西安福县(东晋时属安城郡),《安福县志》中有“陶潜潭”、“陶渊明读书台”等遗迹记载。在桓温争权的战乱中,陶敏潜回封地康乐隐居。

那么,陶敏为何会到宜丰?宜丰为古阳乐、康乐城所在地,县治在棠浦镇浦溪村(高家),群众称“康城”,四周有土城、环城河,还有城门。在原为纪念许逊治水有功的元康道观里发现一口重1200斤的大铁钟,为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由原筠州新昌县天宝乡宜丰图辛会排班岭胡辟捐献,钟的铭文有“邑古康乐”字样。还发现了模印“大康”、“太明六年”纪年城砖。北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阳乐县城在州(筠州)西北八十里义均乡(今宜丰棠浦)”、“晋武帝太康元年”,“阳乐县改为康乐县”。陶敏与谢玄为莫逆之交。谢安兄弟子侄在淝水之战中立下大功,朝廷封谢安为庐陵郡公、谢石为南康县公、谢玄为康乐县公、谢安之子谢琰为望蔡县公。也有一种可能是陶敏丢官后到好友的封地寄居。

新近在宜丰澄塘镇境内的“故里团”的七里山,发现了三个古营盘,成一字型南北分列,西面还有一个古营盘,恰成一个巨大的“品”字;山上还有座太守墓,据推测,有可能是曾任安城太守的陶敏之墓。与七里山的古营盘联系起来,四个营盘,小的可容百人,大的可容二三百人,每个营盘前都有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良田,这正是“亦兵亦垦”的格局,或可说明曾任安城太守的陶渊明父亲在封地养有“家兵”。七里山南端的新安村有个地方叫安城垴。陶氏并立有“卖尽田椴哨,不卖安城垴”的家训。可以推知,渊明的父亲就在宜丰居住。

民国时胡思敬为家乡(江西宜丰)独撰方志《盐乘》,载:“茂生逸为安城太守,孟嘉以女妻之。晋显宗朝,苏峻叛,随祖侃征讨,追其党苏逸至豫章,又破韩晃有功,封康乐伯,食采宜丰,计一千五百户。”认渊明父为陶逸,实为讹误。《秀溪陶氏家谱》记陶渊明父为陶回,有误。

渊明生母为孟嘉第四女,生于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殁于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享年61岁。宜丰《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载:“辛丑冬,母孟氏卒。”是年渊明36岁。



(二)陶渊明故里在宜丰之史证

北宋初太平兴国间史官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在“江南西道”之“筠州”篇中载:“渊明故里,《图经》云,‘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宜丰,今新昌也。”《图经》是南北朝梁陈时代所编,是陶渊明死后不到100年间的地方史乘,与沈约编《宋书》约在同一时期。

《图经》应为最早的记载。《图经》的存在,应无可置疑。史官乐史为江西宜黄人,必见过《图经》中关于陶渊明的记载,故记入《太平寰宇记》中。[②]《文献通考》经籍卷“太平寰宇记”条下云:“晁氏曰皇朝乐史等撰。太平兴国中,尽平诸国,天下一统,史悉取自古山经地志,考正讹谬,撰成此书上之。”

南宋嘉定(1208-1224)进士熊良辅,根据古《宜丰图经》,编出《新昌图经》,他在《新昌图经序》中曰:“由汉晋以来,先贤遗蜀,梅之尉山,陶之故里,皆在邑境之内。邑旧有《图经》,兼举并载之宜也,建炎中邑毁于兵……”,他依旧记载渊明始家宜丰,后徒柴桑的史实。

明汪道在成化《重修〈新昌县志〉序》中云:“新昌,古宜丰也。元升为州,今为县。山川之胜,人物之盛,文章之富,甲于旁邑。盖自县宜丰时,已有《图经》之传。”

清陶澍在撰《靖节先生年谱考异》时,应该见过《图经》,他引:“《图经》云,‘元亮始家宜丰,后徒柴桑,暮年复归故里。’”这里,比乐史所引多了一句“暮年复归故里”。

《中国古代地方志》记:“(宜丰)旧图经 佚 案:是图经见嘉定新昌图经熊良辅序。又成化县志汪道序,新昌古宜丰也,盖自县宜丰时,已有图经之传;宋乡达熊公良辅,尝家是正而刻诸木,继而知县赵公纶,复家讨论而重刻之。又嘉靖县志赵文奎序,在宋有图经。”“新昌图经 佚 宋赵纶纂。”

宜丰,地处赣中偏西北。《宜丰县志》载:“秦始皇统一中国置三十六郡,宜丰属九江郡。”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改称江州,治所柴桑,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置洪州,宜丰旧地在此800年间都属江州(柴桑)管辖。三国孙权在位时始设县,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年),立宜丰与阳乐两县。西晋时阳乐县名改为康乐。东晋太元间,宜丰并入康乐与望蔡二县,至南北朝梁初又立宜丰。晋与粱陈时,属豫章郡,隶江州。隋初,宜丰与望蔡(上高)、康乐(今万载一部分)并入高安(初名建城)。从孙吴到唐代,宜丰县三立三废。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以宜丰故地置新昌县” ,与高安、上高同隶瑞州府。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因浙江也有新昌县,江西新昌县复名宜丰县。

《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江西通志》、《江西要览》、《舆图备考》、《瑞州府志》、《新昌县志》、清《增补事类统编》等均有记载。

《元一统志》(卷九)“瑞州路·新昌州”之“人物”载:“陶潜:字元亮。按《图经》载元亮家宜丰县东二十里,后徙家柴桑,暮年复归故里。宜丰即今新昌。有故迹在州之义钧乡。(大元大一统志九五七 新昌州)”“古迹”载:“陶渊明书堂:在新昌州。按《舆地纪胜》:在州延禧观之七里山。又有洗墨池、藏书墩,在书堂前。其墓犹存观内。又有渊明祠。其故里在义钧乡,至今居民多姓陶氏。”此为已见的史籍中对陶渊明故里记载最为明确的。

《大明一统志》(卷之五十七)“瑞州府”之 “古迹”载:“陶渊明里:在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读书堂及洗墨池。按《图经》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 “洗墨池:在新昌县东二十里,晋陶渊明尝于此洗笔砚,池上又有渊明读书堂。”“祠庙” 载:“陶靖节祠:有二,一在府治南,宋文天祥建;一在新昌县东南二十里。靖节,渊明号。”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卷三百二十五)“瑞州府”之“古迹”载:“陶渊明故里:在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读书堂、洗墨池。” (第十页) “祠庙” 载:“陶靖节祠:在府治后碧落山,宋咸淳中文天祥建,后人并祀天祥及明刘基,为三先生祠。” (第十二页)

《江西通志》载:“渊明故里:[明一统志]在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按《图经》: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宜丰,今新昌也。[舆图备考]新昌义钧乡之七里山,有渊明读书堂、洗墨池、藏书墩,遗迹尚存。”“文信国知筠州时慕靖节宜丰遗迹,遂建祠与郡山。”

《瑞州府志》(清同治癸酉修)卷之一“地理·山川·新昌志”载:“秀溪,在十五都,今名

渣溪。旧传渊明第五子佟居此。”(第三十四页)“渊明洞:在藏贤山侧,即石室也。渊明洗墨池:在藏贤山侧,至今泥尚黑。靖节:在十五都渣溪,宋绍兴知县赵公伦建,在靖节祠侧。明知县顾正重修。”卷之二“地理·古迹”载:“渊明故宅,在义钧乡七里山。有渊明读书堂、石室、藏书墩、洗笔池、石洞,故迹皆存。”(第十页) “柳斋:在秀溪上,柳荫四周,渊明曾栖隐于此。”

《新昌县志》(清康熙癸亥修)卷二“古迹”载:“陶渊明故里:义钧乡之七里山,有读书堂、洗墨池。”(第四十五页) 《新昌县志》(清乾隆壬子修)卷三载:““晋 陶渊明墓:在义钧乡之七里乡,有秀溪八景。”

道光甲申、同治庚午所修《新昌县志》及《上高县志》均有记载。



(三)族姓谱牒之证

族姓谱牒更是明证。

《陶氏族谱》现存始修时间最早的是宜丰《秀溪陶氏族谱》,始修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有筠州知府文天祥、状元姚勉作序、跋。明二修家谱,将仕郎直隶广平府儒学教授李辅作序云:“秀溪陶氏,吾邑世族也。自晋渊明始家宜丰,居故里。”“再传而佟,卜徙南山。书台、墨池、祠堂胜迹,星罗宿列,以故郡邑两志甚悉。”经明永乐、万历,清康熙乾隆咸丰、宣统六次续修,至宣统三年(1911年)七修时已传40余代。首卷多是有关陶渊明的记载。“宗支之源”记述了陶渊明世系;“靖节公家传”详尽地记载了陶渊明生平;“靖节公遗迹”具体地介绍了渊明祠、故里等故址。

陶渊明出生于何处没有记载,但宜丰秀溪陶氏以渊明为始祖。“渊明始家宜丰,后徒柴桑”,在宜丰(秀溪、新溪)、奉新、高安、上高、万载、都昌、新建、进贤、彭泽以及安徽当涂、黟县、湖南浏阳等《陶氏族谱》中都有记载。

据江西宜丰县新庄新溪、奉新仰山潭下、湖南浏阳澄潭江吴田《陶氏家谱》等,渊明妻陈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俨。陈氏于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就去世了。俨的后代世代居住在宜丰秀溪。

──九修《新溪陶氏族谱》中载:“茂,侃公八子,武昌太守,娶刘氏,子二:长曰敏,次曰夔。敏,茂公长子,字奉义,行觉七,姿城(安城太守),娶长史孟氏四女,子三:恂之、熙之、渊明。”“渊明,敏公幼子,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读书堂、洗墨池、藏书墩诸遗迹。”

── 十一修奉新《仰山陶氏族谱》在“大宗世系“中载:“敏公幼子,字元亮,宅边有五柳,

因号五柳先生,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

──高安《三石陶氏宗谱》卷一之《汝楫翁先生传》载:“我始祖汝楫翁世居宜丰,生于渣溪,其族自晋元亮来居是邦,历数百载……”

──上高敖阳《陶氏宗谱》载:“渊明公少长新昌……”

──万载《黎源陶氏始修族谱》序中载:“万载我黎源陶氏与新昌我秀溪陶氏同宗也。……

我陶氏祖讳元亮者始迁新昌秀溪。新昌秀溪我陶氏既以元亮为始祖……”

──彭泽《定山陶氏宗谱》载:“靖节公故里:在瑞州新昌,读书堂、洗墨池遗迹尚存。公少居此地,后徙柴桑。”

──都昌《西源陶氏家谱》载:“公少居新昌,后徙柴桑。”

──九江《栗里陶氏宗谱》的《豫章大宗谱序》载:“……幼子佟居渣陂(溪),为新昌陶”。

──进贤《夏城陶氏族谱》之《宗谱世系》载:“渊明,敏公幼子,字元亮,宅边有五柳,

因号五柳先生,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读书堂、洗墨池、藏书墩诸遗迹。”

──以功封康乐伯的陶回家乡──古太平府丹阳县(今安徽当涂县新市陶村)的《姑孰陶氏宗谱》在“元亮公家传”中载:“元亮公始居瑞州府宜丰县,后徙浔阳之柴桑,有洗墨池、读书堂等,遗迹尚存。宋文天祥建庙祭奉。宜丰,今新昌也。”

──安徽黟县《黟南陶氏宗谱》载:“渊明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由宜丰徙柴桑,宜丰为靖节故里。”

──湖南浏阳澄潭江和暨阳《陶氏宗谱》载:“渊明,敏公幼子,始居瑞州府新昌县东二十五里,有渊明故里,读书堂、洗墨池、藏书诸遗迹。”

──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族谱》载:“按浔阳宗派,初由宜丰徙柴桑为靖节公故里,宜丰,汉则建城,今瑞州新昌。”

──宜丰澄塘李姓的《五盐澄塘李氏族谱》在“分支源流”中载:“宋夭圣间(公元1023-

1032年),烈公由修水迁澄塘……七世孙禄一迁至故里……”;“在“禄一子廖庵传”中载:“今故里清风,其棋石、墨池、高人之踪如昨。先生居址相隔不数武(步)。”

──陶维樨编著的《陶氏史记》辑录了各地陶氏族谱的资料。陶之典撰:“按浔阳宗派,初由宜丰徙柴桑为靖节公故里,其后子孙繁盛,布在江右诸郡者,联南康之建昌,南昌之奉新曰昌邑陶。自晋至明,千有余年,门阀不替,盖建昌、奉新者皆汉昌邑王封地,陶氏籍其墟,故传其旧地曰昌邑陶,宜丰则汉建城,今瑞州之新昌,柴桑则晋之浔阳,今九江之德化。”



(四)故里遗迹之证

根据新昌(宜丰)县志、瑞州府志、江西省志和《秀溪陶氏族谱》等所载,陶渊明故里遗迹

有三十多处,如渊明读书堂、洗墨池、柳斋、棋局石、醉卧石、石室、藏书墩、菊轩、东皋岭、

桂林山、渊明洞、靖节祠、靖节桥、我公桥、故里桥、靖下、故里团、南山、东篱下、陶家坪、陶家园等。这些古迹已由宜丰县博物馆一一查明。

宜丰澄塘镇之秀溪村、新安村、黄坪村、故村,古称故里团。故里村、故里东头、陶家园、

藏贤山、七里山、桂林山、东皋岭、陶家坪、南山、安城、贤讲、东篱、菊斋、赋诗湾等名称流

传至今。“新昌八景”中有“柳斋棋局”、“洗墨清流”、“醉石云迷”。还有渊明洞、藏书墩、延禧观前读书堂、渣溪村头靖节祠遗址等。

在“故里团” 七里山的安城、石嘴、松田发现了三个古代的军事设施──营盘。在七里山马

脑上发现一座古墓,墓砖侧面有古车轮模纹和方孔圆形古币模纹,经文物工作者初步鉴定,此墓

砖属东晋末期、南北朝前期的墓砖。古营盘可能与渊明的父亲陶敏有关。而陶渊明卒于南朝宋元

嘉四年,按《瑞州府志》、《新昌县志》的记载:“晋陶渊明墓在义钧乡七里山,有秀溪八景,罗伯魁有诗。”其墓是否陶渊明之墓,待考。



(五)诗文印证

陶渊明自小在宜丰生长,其田园景色对他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也反映在其诗文中。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可作印证。

渊明诗中有三次提到南山,即今宜丰秀溪村旁的山名与村名。《杂诗》第七首:“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盛豆苗稀”。《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渊明故里,南山、东篱、菊园等地名传留至今。

《饮酒二十首》第十九首:“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指年近30时放下梨耙走向仕途。陶渊明正是29岁时离开宜丰到寻阳。

《杂诗》第九首:“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巅。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前六句是渊明忆起离开宜丰时的情景,从宜丰出发,乘船沿耶溪,泛舟锦江,经过“西山”近旁时,看到西山顶上的阴暗云层。“顺流”“ 泛东逝”入 赣江(过南昌后才是东北方向)。然后往北经鄱阳湖至寻阳。后六句写在江州“萧条隔天涯”,心情惆怅,故有“思南归”之言。然而路途遥远(宜丰距九江西南480多里),关梁阻隔,音讯绝断,只好用诗篇来寄怀。

《酬刘柴桑》:“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迹周。檐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今我不为乐,

知有来岁不?命氏携童弱,良日登远游。”这是说在秋天里感时悟世,想携妻儿登上远游的路程

回故里。这一愿望在这年冬天实现了。《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载:“丙辰(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冬,乃与翟氏携幼子佟还宜丰。”

《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诗人回宜丰故里南山第二年所作。“一去三十年”指从癸已赴江州,历癸卯丧乱,到癸丑后三年回归故里,

即从陶渊明29岁时离开宜丰,出仕江州祭酒,到他52岁时“携幼子佟还宜丰”,历时二十三年,

二十四个年头,按习惯说法取整数,近三十年。

陶渊明诗中的用韵也跟宜丰方言有关。



(六)历史上的文人官员考察记叙

自北宋至清,有名士、官吏约40人探访过渊明故里,并留下诗咏、杂文、序记等。

南宋筠州知府文天祥在所辖的新昌县走访“故里团”,为《秀溪陶氏族谱》作序,认此邦陶氏“代有崇勋伟绩,迄晋诞生大哲,清高旷世莫媲,族固古矣”,感叹“于数百载后,尚获躬炙遗光”。

宋绍兴乙丑,大学士阮迟在为始建靖节祠所作的记中云:“余少时闻诸老言,此地本宜丰古邑,……哲人圣迹,不可指数,如靖节先生为之书堂、石室、与夫洗笔池……此邑之书堂、石室盍未为江州祭酒时栖隐之地尔。……先生实居此邑,良以家弊,始东西游走,强颜漫仕。匡庐绝佳甲于江右,爱自拂衣竞留柴桑。鼓赋诗饮酒,登临笑傲,岁月居多。……”

宋观文阁大学士曾渊子在《初春过崇真观拜靖节先生祠》诗中云:“先生旷达人,一归百味永。如何家柴桑,故里久不省。……寥寥千余年,史岂不足证。……”其《藏书墩》题记:“《图经》云:在县东二十里义钧乡十五都藏贤山陶野仙宅后之山阴处,翠芸香蔼,古木阴连,圆堆高长五有奇,阔二寻有半。古有砖石筑砌,世远倾妃,故址今存。”诗云:“玉洞清幽石作床,其间万卷古书藏。八州簪芴铭犹在,两晋文章墨自香。……”

宋南昌知府萧泰来(萧小山)在《渊明祠》诗中云:“地号古柴桑,荒祠古驿旁。松含义熙节,菊带晋时香。拂石看碑记,斟泉酌酒浆。自惭归未得,稽首意皇皇。”他还有一首《洗笔池》,题记:“在县东十六都崇真观前,先生尝洗笔砚于斯,因以名焉。宋聘君望蔡令季直公以石筑砌,郡太耸陶梦训重修。”诗云:“百里即官不屑为,赋归原自折腰期。一生兴趣皆归酒,千古情怀总在诗。书法尚思彭泽日,文章犹记义熙时。先生胜迹留何处,正在藏书洗笔池。”

明福建布政使胡维霖在《狂歌》中吟道:“八叠五峰九曲清,西来觉范东渊明。汉廷更有神仙尉,千载檗山四弟兄。”[③]

明贵州提字俭事况叔祺(著有《考古辞宗》)考察《读书堂》记:“晋太元庚寅冬,先生燕游于义钧乡之十五都浒溪山下延禧琳宇,见溪流环抱,林木森蔚,辛卯冬遂构书堂于其侧。后将书堂旧基新作祠宇,绍兴甲子郡守赵廉裔携黄梅令邦义公重修之,每岁重九辰,将佟公所写先生遗像悬其中而祀之。”诗曰:“谁将德教化南方,元亮声华久更彰。柳叶尚含彭泽绿,菊花犹喷太和香。壁奎耿耿云初敛,弘诵洋洋日正长。千载高风人共仰,至今遗迹尚留芳。”

清新昌知县胡亦堂撰《渊明故里》:“石室高人去,千年故里存。白云余旧径,黄菊自芳樽。映柳书堂迥,衔沙醉石昏。竹寒溪日静,不复问桃源。”

清胡纬民也写有一首《渊明故里》:“冥鸿高举万层霄,谁识吾村旧隐陶。名迹多留康乐壤,清风犹想义熙朝。书声古台终难冷,墨浪池香久未消。小子何缘居得近,时寻五柳过双。”[④]

清罗伯魁的《秀溪八景诗》分别为“荷沼风清“、”“松林月白”、“采凤翔云”、“金龟望斗”、“金钟南列”、“玉带北环”、“柳斋棋局”、“竹舍书声”。另有《柳斋高卧》诗云:“寄傲柴桑悟昨非,瞿瞿亡我亦亡伊。斯人自是羲皇上,此日难为王谢知。一枕清风书困后,半窗柳浪酒醒时。起来复有悠悠兴,云满南山菊满篱。”

清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轼(所居离陶渊明故里相距仅四五十里)在康熙壬午岁为四修《秀溪陶氏族谱》序中说:“秀溪陶氏,新昌古族也。详考其内,有晋一带名人讳潜,隘靖节先生者,实居于此兹。其生平嘉言懿行,莫可殚述,而所遗之书堂、墨池、石室、祠堂诸胜迹,历历俱在。”

此外还有宋太祖八世孙赵师秀,宋宝股癸丑状元姚勉,宋礼部侍郎刘实斋,宋著名文学家王文宪,元著名诗人、翰林学士卢挚,明史学家、《宋史》主编解观,明弘治宰相、文学家费宏,清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朱轼等,都留下了题咏。



三、陶渊明生平与居所

陶渊明留下遗迹的地方不仅有宜丰、柴桑,还有安福、彭泽、都昌、当涂等,但其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宜丰、柴桑,而其故里的确在宜丰。



(一)生平行止

《元一统志》(卷九)“新昌州”之“人物”载:“陶潜,字元亮。按《图经》载,‘元亮家宜丰县东二十里,后徙家柴桑,暮年复归故里。宜丰即今新昌。有故迹在州之义均乡。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原误为‘霸’,据《晋书》本传改),任真自得,为乡里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嬴疾,复为镇军建威将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迳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晋义熙三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朗,不就。……宋元嘉中卒,年六十三。有文集行于世。(大元大一统志 九五七新昌州)”

宜丰《秀溪陶氏族谱》(清宣统三年修)中《靖节公家传》对陶渊明一生记之甚详:

渊明公,字元亮,在宋名潜,溢靖节先生。父回,为姿城太守,母孟氏。晋哀帝兴宁三年

而公生焉。少有高趣,澹然不群,一意任真,秉礼蹈义,取与不苟。性喜安闲,寻幽觅静,见夫

南山之阳,林木森蔚。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乃构庐而居焉。近地延禧琳宇,时乎燕游。辛卯冬,

遂建读书堂与其侧,旁有七里山,建藏书墩、洗墨池,夏日憩息与山之石穴,人号之曰“渊明洞”。

始娶王氏生子俨。癸已岁起为江州祭酒,擎家抵任,末几弃职。无何,数奇,患起庄歌,继娶浔

阳翟氏,与公同志,克甘勤苦,留居柴桑祖宅,躬耕是任,朝夕忘劳。乙末岁,始作镇军建威参

军。安帝隆安四年庚子五月,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

三邻曲游斜川,挹平湖,望曾城(曾城落星寺也)。是时公有祖居在上京(《南康 志》近城五里

地名上京有祖居)。七月中赴假还江宁,六月,幼子佟公生。是冬,母孟氏卒。元兴三年癸卯始春

怀古田舍,十二月与弟敬远诗。甲辰岁服阕,刘敬宣以破桓韵功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浔阳,

辟公参谋军事,时公年四十矣。回翔十载屈于戎幕佐吏,志不获聘,良图弗集,明年决策归休。

乙已三月,敬宣城内史,公适使都还,经钱溪,复邦族,家贫甚。是秋八月,应辟为彭泽令,托

公田以资曲蘖。居官八十余日,郡谴督邮至,吏曰:“应束带见之”。公叹曰:“我岂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即解印绶,赋《归去来兮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自是居家萧然,与世相违。门

栽五柳,著传吟诗以自况,岁戊申,柴桑县之柴桑里,竟遭回禄之灾,徙南里之南村,即栗里也。

甲寅,有南山旧宅之思(诗云: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寻遇剧而止(公恐不起,有与俨等疏,

时年五十)。丙辰冬,乃与翟氏携幼子佟还宜丰。聋理南山旧宅而居之。日游秀溪之境,课耕论道。父老喜其复来,名其地曰“故里”。时公去此垂三十年矣。遍访旧游,逝者过半,慨怆不已,每形之于吟咏(俱见等诗)。居凡数年,乡人敬信愈笃。宋高祖武帝永初二年辛酉春,遗佟公于南山,往视子俨于柴桑里。丙寅冬,征为著作郎,托疾不赴。元嘉四年丁卯九月,卒于柴桑里,春秋六十有三。葬德化县楚城乡鹿子坂面阳山之麓。易篑之初,自为祭文挽诗。公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人或有讽之仕者,自以祖父世为晋臣,耻复屈身异代,决志隐逸。义熙以前所作文章,明著晋代年月,永初以后,惟书甲子而已。当时颜延年涞,昭明太子统序传,咸称公高蹈远举,不偶时俗,而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子五,详系内。

此谱把陶渊明父亲误为陶回,陶父实为陶敏。[⑤]前已述。

根据陶氏家谱,参证陶渊明的诗文,按其居住地可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七个阶段:(一)始家宜丰,居南山安城村(1-21岁);(二)居陶家园,南山(园田居)(22-28岁);(三)29岁(公元393年)起任江州祭酒,辞彭泽令(41岁);(四)居柴桑南村(42-47岁);(五)居柴桑上京(48-51岁);(六)52岁(公元416年)与妻翟氏携幼子佟回宜丰,居故里团(至56岁);(七)57岁(公元421年)离开故里,居柴桑,直至逝世,享年63(公元427年),归葬宜丰七里山。



(二)曾居柴桑

陶渊明《与王抚军座送客》、《赠羊长史》、《《酬丁柴桑》、《移居》、《与殷晋安别》等诗说明陶渊明曾居住在柴桑,包括南村(南里)、上京。柴桑是个大范围的概念[⑥],涵盖了如今的九江、星子等县。义熙八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柴桑实际上是江州、寻阳郡、柴桑县的共同治所。

《酬丁柴桑》诗曰:“匪惟谐也,屡有良游。”陶渊明和柴桑县令丁某有游宴唱和。《移居》诗第一首云:“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还旧居》诗云:“畴昔家上京”。

栗里陶村,据说是陶渊明上京故居失火后的迁居之地。

颜延之的《靖节征士诔》中追叙过与陶渊明“结阎邻舍”的深厚情谊。颜延之曾担任江州刺史刘柳后军功曹,时在义熙十一、二年间,与陶渊明“情款”。

这些都说明陶渊明曾居住在柴桑,柴桑有祖宅。



(三)历史悬案求证

为什么陶渊明没有留下在宜丰的诗文记载?历史也长期没有准确记载?

陶渊明自己写作诗文,任情率真,并不刻意留存。甚至有意隐匿其事。他撰《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名字、故里都无意告知别人。

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说明他在20岁左右沉浸在琴与书之中,在29岁前应该还有大量诗文。但是,在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陶渊明集》中,却没有一篇诗文写于29岁之前。如胡思敬在《盐乘》中所说:“靖节居宜丰时,年尚少,未知名,地又极偏,即有可传之事,载笔者无从知之。及居浔阳,有王弘、檀道济、颜延之等之好事慕其丰采,隐其身不得隐其名,故史传所载于柴桑匡卢事独详,处址不同,理固然也。”

瑞州知府阮鹿在《靖节祠堂记》中说:“若始隐遗迹,史略而弗传,以致后人信书,浸没其实,反以《图经》置疑。”

民国六年(1912年),著名学者胡思敬撰《盐乘》,卷首“例言”中记:“陶始家宜丰,彭泽解官后,乃居浔阳,其后往来宜丰浔阳之间,幼子佟留义均,为今秀溪陶氏始祖。”卷十四《陶潜列传》叙述甚详。

刘师舜写了《陶渊明的故乡──最初是江西宜丰不是寻阳柴桑》(载《东方杂志》,复刊一卷三期)。

1943年,江西通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刘扶青向编委会提交了两份报告,要求将陶渊明籍贯改列宜丰。据其笔录,编纂会议做过决定:“比经公议,请再列传,以备与他县所载者参考。尤烦注意于其所以籍隶宜丰之证据,将来悉注入传后,以待考定何如?”[⑦]但因日寇入侵南昌,通志未果。当时编印的《江西全省历代人物溢号表》上记载:“陶潜,柴桑或作宜丰人,晋,渊明亦字元亮,溢靖节先生。”

宜丰县于1984年成立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2000年成立陶渊明研究会,多方查证,实地考察,其工作已引起海内外许多专家注意。陈怡良的《陶渊明之人品与诗品》在广泛征引资料后说:“综合以上所引,可知陶公故里,初为宜丰义均乡,而后始迁寻阳柴桑,当为可能之事。” 袁行霈也说:“渊明早年或曾在宜丰居住,晚岁复一度携少子佟回宜丰”。



《晋书》为陶潜立传不提籍贯颇值得注意。

尽管元、明、清各朝的国史、地方志、《陶氏族谱》等早有明确记载,但多遭忽视甚至“辨伪”。试问,如此之多明确证据,难道不足以证明陶渊明故里在宜丰吗?如果抱有如渊明一般的“平常心”,应该不难作出自己的判断。

陶渊明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谜,随着这些迷团的终究解开,人们对陶渊明的理解必将得以加深。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陶渊明故里在宜丰考探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说课稿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3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归园田居》教案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归园田居》陶渊明
    《诗三首》问题探究
    《归园田居》(之一)教学笔记
    诗歌归园田居原文
    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德…
    诗人渊明简介
    陶渊明年谱
    追悔落尘网,庆幸归园田
    陶渊明作品系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说课稿4
    《桃花源记》说课稿3
    《桃花源记》说课稿2
    《桃花源记》说课稿7
    心陶醉之,笔神绘之——《桃花源记》赏…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2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综合资源一
    陶渊明为何要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卷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二
    桃花源记》说课案
    《桃花源记》说课稿
    陶渊明《桃花源记》(数种不同版本的…
    《桃花源记》艺术风格赏析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练习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智能小练习
    《桃花源记》翻译
    中译英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由《桃花源记》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桃花源记》说课稿8
    《桃花源记》说课稿6
    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3
    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記》作品欣赏
    《桃花源记》赏析2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说课稿5
    《桃花源记》习题
    桃花源记翻译欣赏
    《五柳先生传》课文背景知识
    《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课文阅读指导
    《五柳先生传》课文评点
    《五柳先生传》知识延伸
    躬耕垄亩 吟咏田园──陶渊明与他的…
    《五柳先生传》课文品析
    《五柳先生传》写作特点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课文鉴赏
    《五柳先生传》题解
    《五柳先生传》古今异义词
    《五柳先生传》精讲
    《五柳先生传》思路结构
    “五同”老师传
    类文赏读·方山子传
    陶渊明诗两首
    《五柳先生传》原文精典分析
    赞五柳先生
    故事:陶渊明不折腰
    《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断与点评
    笔墨寥寥 栩栩如生──释《五柳先生…
    从《五柳先生传》解读陶渊明
    既是隐士何须炫耀──《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及鉴赏
    成语: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结构分析
    《五斗先生传》
    陶渊明诗全集
    成语与历史人物
    《与朱元思书》同步轻松练习
    《五柳先生传》同步达纲练习
    《五柳先生传》同步达纲练习
    《五柳先生传》习题精选
    陶渊明年谱
    《五柳先生传》补充注释
    《五柳先生传》生字注音
    《五柳先生传》解词
    《五柳先生传》学习方法指导
    《五柳先生传》字词综合运用
    《五柳先生传》多音字辨析
    陶渊明的生平
    《五柳先生传》文言句式
    《五柳先生传》素质教育新学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一词多义
    陶渊明及东晋诗文
    粗笔勾勒,尽显神韵
    《五柳先生传》的笔法和韵味
    《五柳先生传》写作动因
    文学常识·文言虚词
    《五柳先生传》重点句子分析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词句品析
    《五柳先生传》学法指引
    《五柳先生传》赏析
    《五柳先生传》赏析
    《五柳先生传》赏析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新点子
    “柳树”的象征意义
    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陶渊明及其归隐思想研究
    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陶渊明的影响
    写小传引起的反思──《五柳先生传》…
    最著名的隐士──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形似字辨析
    《与朱元思书》基础知识练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课内外联读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五柳先生传》词句教学引导
    《五柳先生传》课文赏析
    《五柳先生传》疑难解析
    《五柳先生传》重点难点讲解
    《五柳先生传》背景材料
    《五柳先生传》中心思想
    《五柳先生传》词类活用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问题研究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活动课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探究式语文教学─…
    《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之辩──《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我不喜欢五柳先生──引导学生“偏颇…
    《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例及反思
    《五柳先生传》电子教材
    钱钟书论《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问题探究
    《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及点评
    《五柳先生传》教学杂谈
    《五柳先生传》写作特色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陶渊明简介
    《五柳先生传》课文翻译
    《五柳先生传》课堂实录
    《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及点评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案例
    《五柳先生传》说课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有关资料
    《五柳先生传》整体把握
    《五柳先生传》研讨与练习说明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建议
    一“问”激起千层浪──《五柳先生传…
    “不”拘一格,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