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隐士──陶渊明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隐士。他们是仁者,智者,但他们不愿参与热烈的社会生活。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士人唯一光明的大道是作官,不愿从政成了隐士遗世独立最令人瞩目的表现方式。
他们都有健全的人格,都是聪明人,但是独立自由的倾向过于强烈。在一个要求服从的社会里,独立性是参与社会生活的致命缺陷,在政治生活中尤其如此。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肯定不是令人感到愉快的。或许有些人具有忍受孤独的天性,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孤独。
但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选择的权利。人总体上处于别无选择的境地。
表面看是隐士自己逃避政治,逃避热闹,逃避温暖,而自愿选择了孤独,冷清与苍凉,而实质是隐士自己内在的性格和气质缺陷──过于强烈的独立和自由倾向,导致了他不得不选择孤独。
不愿从政的隐士不一定就陷于孤独。诸葛亮在出山参加刘备的队伍前其实就过着隐士的生活,但那时他是多么惬意自在啊!他躬耕、劳作、收获,过着稍为宽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他有一批朋友──一批同样可称之为隐士的朋友,他们多是劳作的士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发达的智慧,他们在一起唱酬、讨论政治、哲学、自然、人生,可能还有科学技术问题,由于不受雇于人,他们的讨论是自由的,他们也不迂腐。秋天他们可能相约一同出游,冬天在一起吃羊肉火锅。他们喝一种温醇的近似于黄酒的低度酒。但是在一个狭窄的地理范围内,碰上几个隐士凑在一块的情形是希罕的。大多数隐士似乎必然地面临孤独。
淘渊明四十一岁时放弃了彭泽县令的职务,回到了庐山山脚西南部的老家。不久他作了一篇《归去来辞》赋。在这篇文赋中,那种从囚笼中放飞而出的欣喜心情,三千里外,一千六百年后晰可闻见。考虑到几千年来中国众多士人对官场的渴求、眷恋、嗜爱以致于有种种不堪入目的表现,他对官场厌恶的姿态着实令人困惑。
在归来最初的三年里,他似乎颇感惬意。他躬耕、爬山、作诗、喝酒。温饱不成问题,家中的孩子与他一样天真、幼稚而又可爱。
公元408年,即他四十四岁那年,一场大火将他的家焚毁一空。此后,他的家境日下。终年辛劳,竟常常弄到难以糊口的地步。他像许许多多的中国农民一样体尝到生活的艰难,──中国农民为什么始终处于常年劳作而又常常难以糊口的境地这一问题似乎是人间众多重大难题之一,此外,他也许该多少明白一点为什么世人那么热衷于官场与权力,而对劳作与农业有一种唯恐躲避不及的心态。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又一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和官场。
他的晚年贫困而又凄凉。他有时甚至出门乞借粮食以度时日。据说他的儿子都是痴呆。
但他仍然写诗,写他钟情的自然和田园,那在晨曦雾蔼中浮动的绿色,洁净的气体,悠然而自在的水流。他对自己困窘的生活际遇淡然置之;他对死亡与万物的主宰同样淡然置之。在他看来,生与死那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一个人的意志无法加以改变与驾驶的过程。人只是顺应这个过程,而且,人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归自然。
这个伟大的隐者是个天才诗人。他的诗与他的人性一样自然而又纯情。一千六百年而后,读他的诗仍然能嗅闻到其中的清新气息,那是自然的气息,春天和秋天的气息,原始森林的气息,氧气很纯洁很饱满的气息,菊花在初冬的薄霜里散逸出的淡淡的清香气息。 对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士人来说,陶渊明诗集是一部构建自然主义美学人生的准宗教中的圣经。这部圣经中的上帝就是我们身处的自然,它既不神秘也不遥远,它就是鸟鸣、云雾、森林、紫花地丁、秋菊、岩石、泉流、瀑布、明月、晨曦和黄蝴蝶,它就是我们在其间耕耘、播种、挥汗、收获、躺下来休憩和仰望广袤的星空和宇宙的田园。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最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