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黎 胜 【教学目的】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湖北省宜昌市,家住三峡,与南京一水相连,改用一首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宜昌南京情谊长,共饮一江水。”一直期盼着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今天就让我们从结识一位特立独行的东晋大文人五柳先生开始吧。请翻到第129页《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⑵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⑶ “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⑷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 《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老师现学现卖,做个样子给大家介绍自己。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翁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教师引语: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
整理自己的小传,写在作业本上。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