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蓝青学校 马 乐
[案例背景]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文言文《桃花园记》。我倍下苦功,认真准备,很想把课讲得精彩,以得到老师们的认可。以前,我也听过其他老师讲这篇课文,有的用串讲法,有的用讨论法,效果都很好,我既想借鉴这些老师的长处,又想有自己的创新,带着这种心态,我把课文研习了很多遍,发现课文第三段知识点集中(省略句、古今异义词)、内容详细(渔人与桃源人的对话,桃源人热情的款待,渔人告别桃源)。如果仅仅用串讲法或讨论法,就很难避免由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讲解给学生带来的疲劳,学生情绪会逐渐低落下去,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吸收。怎样处理这一段呢?我想了很多办法,都不如意,一天晚上看书,话剧《茶馆》给了我灵感,我何不发挥自己学习过课本剧表演的特长,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于是我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掌握有关文言知识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表演”加入了课堂“教学内容”中。
[案例描述]
上课了,导入、第一段、第二段进行的很顺利,学生们都进入了情境,正是表演前的最佳状态,我马上布置了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一番情景,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表演过程中,所有的语言必须用现代汉语。其他学生则作观众,专门寻找表演中的错误。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开了锅,学生们兴高采烈,几个人一个小组,积极的准备,我则在学生间巡视,并有意识地听听、问问,一圈下来,基本摸清了学生对省略句、古今异义词、难局翻译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就明确了这一段讲解的重点。表演开始了,活泼的王晨当仁不让地担任主角——渔人,老成持重的杨杰则扮演桃源人,洪冬冬主动担当解说。没选上的学生则在底下全神贯注地观看。表演的同学认真投入,在表达时有意识地把话说清楚,遇到知识点故意地强调,生怕出错,而观看的同学则不时地指手画脚,相互交流: “邑人解释错了,”“妻子应该解释成妻子和儿女,他说成妻子了,”“这句话应该渔人说,怎么桃源人说了……”台上的小演员听到后马上改正台词,学生们投入的样子逗乐了听课的老师。表演刚一结束,“观众们”的手小树林般举得高高的,不仅将明显的语句翻译中的错误准确的找出来,就连一个小小的动作的失误都找了出来。我马上趁热打铁,结合刚才掌握的情况讲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省略句、难句翻译,带领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们情绪高昂,不仅知识接受的快且扎实,而且原计划课外完成的背诵任务也基本当堂完成。
一节公开课很快便过去了,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们也对这节课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尝试的表演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反思]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学习到《童区寄传》、《孟子》两则等适合于表演的文章的时候,很多学生自发地组成小组,以表演的形式完成预习任务。文言文的课堂上不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我把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让给了同学们,充分调动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再后来,学生们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表演,他们对表演者的演技、表演的语境甚至道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演前对文言文本的钻研也更加深入。这对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不仅要重拾起自己学习过的有限的课本剧表演的知识,而且要不断地翻阅有关资料,力求更加准确和深刻地把握文言文本,以满足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然,我也有过犹豫,尤其当考试临近的时候。但是后来的教学效果不但使我打消了放弃的想法,而且下决心把这项工作做好。因为,我发现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并不是一时的凑热闹,凡是表演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经指导后他们掌握得都很扎实,比如: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是第三册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很多老师都抱怨怎么强调,都有学生出错,而我带的班级在语文考试中,这一类知识点的得分率都很高,甚至常有100%的时候,当然,原因有很多,但不能否认,学生对课本剧的喜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由文言文激发出来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也促进了他们对其它文体课文的学习,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显著提高,2001年中考,班级语文中考平均分达到99.67,要知道我所带的班级是当时初三段的“加强班”,各学科平均成绩低于平行班十几分,有的学科甚至低于二十多分,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成绩取得平行班第四名(共六个班级)的成绩是不容易的。
对课堂上的表演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是盲目排斥,认为表演是花架子,无助于文本的阅读;二是盲目滥用,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任何课堂都来点表演。我认为两种看法都不可取,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用,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所用的表演能不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王荣生博士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加以了鉴别,他明确提出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教学内容不同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内容,它包括教材部分内容以及教师补充的内容。根据王荣生看法,我认为不能把“表演”仅仅当作一种教学方法来看待,应该把它作为教学内容来看待,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辨别课堂上的“表演”是否合宜,凡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表演”都是合宜的,反之则是不合宜的。我在《桃花源记》一课的表演片段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文本的深入理解这两个教学目标服务的,通过表演,我们基本实现了这两个目标,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表演已经成为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是合宜和有效的。
[案例扩展]
对本则案例的解读是多元的。从教师的角度看,我发挥了教师个体优势。我对文艺比较爱好而且接受过专门训练,加上年纪轻,容易与学生沟通。运用这种方式,带领学生领略较固定的语文教学模式之外的另一种体验,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中常见的文艺样式联系起来,互相促进,激发兴趣,增强能力。如果说一个学生学到的真正的知识是离开学校经过遗忘之后所留下的那一部分的话,那么,我相信今天我所教的这一部分一定会被学生们牢牢记住的。
从教育心理角度看,这种表演不是凑热闹,而是遵循了快乐原则。运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这个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注入鲜活的新样式,在学生受益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个体的优势。
[案例讨论]
1、 你有没有遇到文言文教学中,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很多知识点并不是上课能够解决的,而是通过课后反复的灌输才能掌握。
2、 这种文言文教学中的表演的方式,你也许曾经尝试过,是否进一步的引导?你对这种教学方式有什么见解?
3、 你对“案例反思”中的做法有什么看法?是不是偏离了语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