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 以虫草为林( ) 群鹤舞于空中( ) (3)“重点字词”类: 人不知而不愠(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学而不思则罔( ) 见贤思齐焉( )( ) 思而不学则殆( ) 吾日三省吾身( )( ) 是知也(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必有我师焉( ) 诲女知之乎 5.“难句翻译”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⑨吾日三省吾身。 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理解默写”类 (1)《论语》中所讲道理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近的两句是 , 。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3)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两句话是 , 。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六则》中孔子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6)《论语》中表现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句子是 , 。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是 , 。 (8)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老师引述《论语》中的两句话“ , ”帮他解开了疙瘩。 六、问题研讨(20分钟左右)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七、质疑交流(5分钟左右) 学生提出不懂的或有疑义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帮着解答,教师指导、点拨。 八、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