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麦季之感,非独殷虚;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师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洛阳伽蓝记序》) ①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殷故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诗·王风·黍离》有序曰:“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参考这两个材料,理解作者“撰斯记”的意图就该是 A. 说明佛无力自保更不能保人 B. 感慨国家成败得失的反复无常 C. 感慨盛衰兴废不随人愿亦非人力可为 D. 说明盛衰兴废不随人愿却是人为所致 ②下列作品有麦秀之感、黍离之悲的是[ C ] A. 《涉江》 B. 《雨霖铃》 C. 《扬州慢》 D.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讲析: 探求主旨,体察情感,是整体阅读的基本目标,因而也是测试文言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题型。解题的基本思路,就是按照试题的指令体察主义(段)的整体意思和情感,然后再比较备选项,找出与文章一致的项。 精选例题①指令性语言是参考“麦秀之感”与“黍离之悲”的两个出处材料,理解作者“撰斯记”的意图。而文中“非独殷虚”、“信哉周室”与洛阳“今日寥廓”,显系从历史的角度引起人们对国家盛衰兴废的思考。比较备选项:A的说法游离了原文,首先应排除;B的说法太过消极,与作者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所表示的以儆后人的意图不合;C的“非人可为”显然把视点放在作者个人无力回天上了,而忽视了作者通过用典,把北魏大兴佛事、竭尽民力财力而终至倾覆的现实同商纣、周幽因荒暴导致覆亡的历史联系起来的思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所系,怎能不落在人事上呢?尺管兴废不以普通人的愿望为转移,但确是统治者的所作所为造成的。所以,D项的说法是正确的。“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与柳宗元作《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用意是一样的。 精选例题②是作品所抒发的作者情感的比较。姜夔的《扬州慢》序中已说明: “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也。”这与本文的抒情基调是完全一致的,而其他三项不属此列。 课堂迁移训练 : 阅读辛疾的《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完成1──3题。 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雪,怎禁鹈。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栖栖,xī xī,忙碌不安的样子。) 1.理解下面的六个诗句,选出与这首辛词的“莫折荼”表达了相同情感的一项: ①开到荼春事了 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③南园春半踏青时……青梅如豆柳如眉 ④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⑤数声鹈,又报芳菲歇 ⑥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② D. ③④ 2.屈原的《离骚》中有句云:“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孔子为复兴周室而奔走,有个叫微生亩的人很不解地问他:“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辛词中“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的意思和情感怎样理解?选出与之一致的一项(选项引语都出自辛词): A. 叹当年“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恨无人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悲而今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C. 有感于“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而今“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D. 莫笑我“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分别后,仍须是“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3.选出对这首词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 A. 主旨在于伤春,慨叹春光易逝,花开花落不由人 B. 主旨在于伤老,慨叹岁月流逝,老而无可作为 C. 主旨在于惜别,表明在春去之时与朋友分别的愁苦 D. 主旨在于忧国,表明虽老未敢忘国忧,与朋友共勉 (102).观点与材料关系的理解 精选例题: 《史记》中司马迁引《论语·子路》的一句话评论李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下面能证明“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史料后打“√” A. 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 B. 尝夜从一骑出……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 C.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D.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E.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 ) 讲析: 这类题型,测试对观点与材料之间关系的判定能力。完成这类题,着眼点不应是“字字落实”式的翻译,而应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是否具有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懂观点与材料的含义,然后作出判定。 精选例题出示的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意思是:居上位的人以身作则,即使不下命令,属下也会自觉行动。 筛选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时,要依据“以身作则”或“自觉行动”两个标准。A项所述,证明了“不令而行”;C、D两个材料,都说明李广“其身正”。这三项都符合入选的条件。B项叙述霸陵尉醉中尚能坚守岗位,不放李广通行,与“其身正,不令而行”无关。E项叙述李广“度不中不发”的作法,也与观点不属。 课堂迁移训练 : 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完成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