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一辆纺车
|
张磊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贯穿首尾的清晰线索,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本文质朴生动、形象优美、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 3·学习延安军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1·分析课文宜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用“理解·分析”中的三道题目引导研讨。只要抓住“大处”“细处”“深处”三种着眼点就比较容易摸清作者思路。 2·多朗读。 3·研读精彩片段,指导学生精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 2·体会质朴、明朗而优美的语言风格 本文是如何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来描写纺车,抒发对纺车的感情的? 分析: 本文第l节将纺车喻为“旅伴”“战友”,把纺车人格化,突出了纺车与人们的关系的密切、重要。第2节又将纺车喻为“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笔”,既突出了与纺车的亲密关系,又贴切地说明纺车的重要,对革命的贡献,对人民的作用。在第5一10节,将纺车纺线喻为“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不但形似、声似,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将停着的纺车比作“露出头角的蜗牛”“着陆停驶的飞机”,描绘中渗入了焦急和盼望的心情。写纺车上的线穗子“像成熟了的肥桃”,极为形象地表现出劳动的喜悦。“凯旋的战士对战马的感情”以及“‘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这是以情喻,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喻手法十分高超。
教学难点 1·本文是围绕什么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分析:围绕纺车纺线其乐无穷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2·末段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最后为什么这样作结? 分析:破折号有收束全文的作用,相当于,“因此”的意思;最后一句话既点了题,又是对全文的总结,且意味深长。 3·跟困难作斗争,可以说是艰苦的。“乐”在何处呢?怎样理解这个“乐”呢? 分析: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作者将纺车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直接联系起来,充满自豪的心情。延安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跟困难作斗争,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最大的欢乐。 纺线劳动本身就有无限的乐趣。作者把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纺线,看作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时可以产生艺术创作的快感,那纺线时嗡嗡、嘤嘤的声音似和谐、优美的音乐。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更令人感到豪迈快乐的是纺线竞赛。 劳动使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其乐无穷。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很少有人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个人的什么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真正的幸福,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共产主义精神,提高了思想境界,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4·课文开头、结尾两次抒情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分析:课文这两处都是抒发对纺车的怀念之情,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开头一段抒情是点明题意,拎起引线,开启下文。结尾的抒情,是在对延安劳动生活的回忆之后的再次抒情,并借以对全文进行总结。这里抒发的感情比第一段更强烈、更深沉。这样安排,也便全文前后照应,结构完整、严谨。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记一辆纺车》这篇文章具有结构紧密、层次分明、感情充沛、想象丰富的特点,写来妙趣横生,记叙十分自然。 文章以一辆纺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一辆纺车的回忆,展现了当年延安艰苦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线索分明,结构严谨,正是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结尾是对开头的回应,起着重复强调的作用,再一次表达作者对纺车,对延安战斗生活的无限依恋。 6·本文的语言特色。 分析:这篇文章有很浓的抒情味,这种真挚、恳切的抒情味跟语言的节奏感是分不开的。 语言的节奏主要是利用词语的重复和句子的对称而构成的。词语的重复在意思上造成短暂的停顿,声音上因复沓而自然地舒缓;对称的句子不但音节整齐,而且由于声音的回环而形成和谐的节奏,在意思上则往往是前后互相补充的。这种手法在第一段中“想起它”的三次重复,“想起战友”和“想起旅伴”的对称用过以后,下面又多次运用。例如:第4段:“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如果把这几句话改写成“破旧的衣服,也 ‘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就洗,破了就补,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几年。”这样写意思与原文没有什么差别,但原文的韵味却消失了。 用舒缓的语势和音节的回环往复来表现怀念的深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这篇文章运用得很成功。 文中比喻十分丰富,有暗喻、明喻十多处。一些比喻直接表现人对纺车的怀念深情和人在纺线劳动中的喜悦感情;另一些比喻或传达纺车的谐音。或表现技巧的纯熟,或形容纺手的风姿,或描写纺线场面的规模,无不景申寓情,体现出对纺车由衷的热爱和赞美。如纺车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纺车“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站着纺线像“白鹤晾翅”等,写得贴切、优美、生动,又触发读者联想。如“沙场秋点兵”这一比喻,使人联想起广阔的田野、荷枪持戟的队伍、遮夭蔽目的旌旗,这样的场面多么壮观、隆重,但气氛确是过于严肃,所以又比作“节日赛会”,这样才把人声鼎沸、兴高采烈的情景表现了出来。
课时安排: 1、2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3、4课时:分析课文,讨论预习
预习作业
l· 本文是一篇 散文。选自1961年 ,作者是 。 2·“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作者对于“普通”的含义是怎样解释的? 3·文中说:“纺车跟……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这句中有三个短语省略了,按应 有的顺序填写出来,并说明是什么短语。 4·文章2、3、4三段是围绕什么中心写的? 5·文章5一9段又围绕一个什么内容来写的? 6·纺线是“很有兴趣的生活”对此文章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记叙? 7·文章第10段有一个复句“不只……,不只……,而且……”这是一个什么复句?表 达了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8·第1l段开头说:“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其中“这些”指的是什么? 9·本文运用了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请将A组(本体)与B组(喻体)恰当地搭配起来。 A· B· ①纺车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育实录及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记一辆纺车,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友邦惊诧”论 |
下一篇文章: 理想的阶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