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 鹃 枝 上 杜 鹃 啼
|
杜 鹃 枝 上 杜 鹃 啼
傅 婷 婷
导学目标
1、学会欣赏这类本文文短意多,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小文章。体味其中的高雅格调与内在诗性;
2、初步积累一些文学鉴赏知识,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特定意象的特定审美内涵。
导学构想
课外收集一些有关“杜鹃”、作者周瘦鹃的资料,在积累一定文学常识基础上自读课文,了解这类信笔而就的小品文特色,从中汲取有益的文化给养。学习重点可放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把玩情味上。
导学方案
导言设计:
古人说得好,“修辞立其诚”,语言文字的修饰作用,应该为更好地表达人的真实内心世界服务。所以我们以“文如其人”称赞那些真心写作,表里如一的作家。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真挚而多情的作家,聆听他在晚年奏下的一曲优美婉丽的心声,那就是周瘦鹃和他的小品文《杜鹃枝上杜鹃啼》。
教学过程:
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自读课文,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一、作者与文章题目有何妙联?
明确:作者就以友人赠诗命题,出语真切,且很别致,充满诗情雅趣。
(1)作者周瘦鹃(1895——196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家。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以写“悱恻缠绵,哀感顽艳”的哀情小说蜚声文坛。而这份行诸笔端的哀情发于生命本源。作者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清苦,靠刻苦自励而上学成才。年青时因家贫而遭悔婚之痛。这段刻骨铭心的失恋史,促使他对人间的感情伤痛格外敏感,将撕裂的爱更加神圣化,写出了大批志坚情专而又美梦难圆的哀情小说,作为祭奠爱情圣坛的供品。然而,他的小说长期遭到主流文学的严厉批判,几乎被一致认为“非常庸俗”“格调不高”,他“身上的旧东西太多,是无法真正走进新文学阵营的旧文人。”至今文坛青年作家依旧认为,“在现代文学史上,新旧两派泾渭分明,新派想通过文学来革命,来改变人生,旧派却认为小说不过给平民百姓看的,越是庸俗低级趣味,越会有人欢迎”“旧派小说家像失意文人。失意的文人写小说永远不会有责任感。”(叶兆言《苏州杂志·周瘦鹃》2002年第二期)。可见对其人对其人到现在也未能得道公允评价。建国后,这位至情至性不改的老人,只是摆弄园艺,写写花草,早已不敢沾边抒写浓情的小说了。《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我们可以看做这位老作家晚年对往事的释情剖心——瘦鹃——“鹃啼而瘦,其悲哀可知”。这从文题中已经透露消息,在文章中充分展现。
(2)作者确实是在传统文学的熏陶下起步成长的旧式文人,同时也受到新时代风尚的冲击,新旧文化的激荡,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他七岁入私塾,遍读诗集经传;传统文化的熏染使他对中国文学上“杜鹃”意象感受特深,最为钟爱。“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一名而两冠,颇富耐人寻味的趣味。作为花,一到春天就开得红艳秾丽,满山遍野;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古老传说,而那传说都带着缠绵的哀思,无尽的孤凉,让人心醉神伤,引得骚人墨客代代咏诵吟唱不已。有感于亡友的相知之谊,以友人赠诗命题,文题既悦目又悦耳,不但别致,而且耐人寻味,诱发人的阅读兴味。此题意象丰美,不但繁花满枝,啼声盈耳,而且七字中两度巧用“杜鹃”,分外醒目,以至文中势必要给杜鹃作多方面的介绍才称题:间歇啼唱之中,隐然有种回环往复的旋律美;着上“啼”字又油然而生回肠荡气之感,点明了全文浓郁的抒情意韵。这七字作题,如诗如歌,洋溢着古典的声色美感,可谓是文情的标志,文心的眼目,为通篇主旨所在。此题一表明,文章婉秀明丽的艺术风貌,抒咏杜鹃悲啼的主旨也就确立了。
二、文章的引线与立意分别是什么?
明确:本文事多意密,文分五段,不依因果逻辑为序,须先弄清楚贯穿全篇的引线与立意,简括地说,第一段是破题,交代笔名与鸟名的因缘;第二段由鸟而及同名之花而点题;三段由鸟的别名自然引出史料,证明其为益鸟,一路都是以杜鹃之名为引线来抒写它的哀啼特性。四段撇过杜鹃鸟名转入重笔特写杜鹃悲啼的悲情内涵远溯古神话中人鸟异化的生死大恨,参以古诗中打量借鹃啼诉离愁的民族文化积淀。这一段篇幅最长,分量最重,展示主题最有力。为何“杜鹃枝上杜鹃啼”地主旨在这里得道全部的揭示。全文显然是用鹃名为线,以鹃啼为魂,不论各段如何东拉西扯,都不涉及通常写花鸟的地毛羽、飞翔等所易说乐道的。全篇的主旋律就是作者神情专注抒写的杜鹃悲鸣、泣血啼瘦,以至人鹃莫辨,可谓满纸鹃啼,悱恻动人。文章最后一段几句,是故意宕开一笔,涉笔而及欧洲的杜鹃歌、杜鹃钟以及英语的发音等,只为说明杜鹃啼声作为飞禽之鸣,本出于自然,无所谓哀乐之情,中国古人的“悲哀”与西方欧洲人的“欢愉”,都不过是“心理作用”而已,这样就干净利落的缴清了题目。
弄清楚这篇文章的立意,是理解作者文心,欣赏其中意蕴的关键,可是,作者在第一段偶尔提及的波兰民歌,特别是最后一段数语,如果不加以细心体会,容易引起误读。本篇不同于其它普通抒情散文,就在结尾不就是作者命意的结论,阅读时必须顾及作者认同鹃啼而瘦的全篇情事,了解作者一生为哀情而悲啼的艺术偏嗜,否则,往往要误以为作者意在借西方歌钟的欢欣来批判中国古人的悲哀,如果是这样理解,结尾就成了对全文与题目的大颠覆,文与题就全部莫名其妙了。这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
三、揣摩语言,把玩情味,思考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明确:(一)笔意深密,情韵浓郁
作者写得神情最专注、笔意最深密、情韵最浓郁的是文章的第一、第二与第四段,也就是文章的主题部分。一二两段文字分开而文意一贯,由破题而揭题,开口就供认自己与杜鹃有不解之缘,名号虽摘自偶见的清人之词,实际是由于早有哀情杂根在心,一遇到悱恻之词即引起强烈共鸣,所以立能认同。哀哀啼瘦的,是鹃也是人。既是“从前的诗人词客”,更是作者自身。通篇笔墨虽是人鸟古今错综分写,而悲情之啼鸣,却是此起彼伏,同声共振,固结难分。
文章第一段只说我和杜鹃“最有缘”,还只及题的一半。必须有第二段花鸟同名“最难得”,才写全题目。所引得亡友题画诗中的两句,后句为题所出,前句“诉尽春愁春不管”是道出悲所从来。开篇就写悲言愁,到这里方洗练地交待出悲啼的因由:愁因春起,为春愁向春诉,诉到才思用尽,诉得泪尽继血——然而天地不仁,不管愁人如何泣诉,兀自春去夏来,是怎样的撕心与惨目!这“春”是春色春光春气,也是春意春情春心……生命有情而命运无情,使人千不甘万无奈,每每化作声声哀啼。“句虽平凡”是因为古典诗词中春愁屡见不鲜,“我”是伤心人,“别有”情怀与体味,闻鹃啼瘦,当然觉得“别有情味”,希望人们理解鹃啼而瘦——同样希冀人们理解作者的自剖心迹,但作者着墨十分含蓄,笔与意都颇有节制,只在字里行间有所流露,不失骚人雅士风度。简而言之,一二段实质是从“我”的角度抒写,与杜鹃同名同悲而啼瘦,文字不多而情韵深厚,最见语言功力。
第四段着重叙述“杜鹃啼”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第一段“偶然看到”清人之词而认同的必然文化心理。其实杜鹃的名称很多,各个地方的不同命名,多半由于对杜鹃啼声的不同音译,故凡说起杜鹃的必定称其为啼。其中流传最广要数蜀地望帝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了,李时珍曾指出:“蜀人见鹃而思杜宇,故呼杜鹃。说者遂化杜宇为杜鹃,误矣。”作者也当然知道人鸟异化不可能,并且文中还煞有介事地转述,为什么呢?从一定意义上说,神话是衍生民族文化的母体,作者单取这一神话传说,就为取其深刻的悲剧内涵,在唐宋诗词中影响较大的缘故。望帝让位去修道,死后化为杜鹃,本已远离人世纷扰,弃脱人身烦恼,近于形上之道矣,岂料一“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人鸟的异化,生死的阻隔,与形上的堤防,都禁不住浩荡春愁的冲决,但又永无同情的希望。一声悲啼,满枝洒血,真是只有“望帝春心托杜鹃”了。声声子归,使得人生长羁的游子思归乡亲,杜宇魂魄思归人身,形上之道思归生命本身。正是这暮春的鹃啼唤醒了受压抑生灵渴望回归生命本然本真的热切之情。鸟中杜鹃,岂但与我“有缘”,也是与中国文化的伤离别恨情结极有缘分的。此段笔墨,心酸到沉重。蜀地杜鹃变吴语,文意与“归去”一贯,而语增笔趣,调转轻快,浓淡相济。第二段时第一段的延伸,第四段却是第一段的掘进,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第一段就定下全篇意调,其余都此段统摄之下,所以能形散而神凝,辞采婉丽而深含巧慧,既深于情韵,有富有笔趣。
四、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哪些知识学养?
1、本文有别于一般抒情散文的,在于兼顾知识性。本来抒情与知识两者性能各异,如果两者相离或并重,都不成文章,作者凭着他的匠心与技巧,使情与事相应而生,织成妙文。全文以杜鹃为材料,短短千字之中,多方介绍了相关科学史料,巴蜀神话、吴语方音、古今诗词,还顺手道及西方文化花絮,没有这些知识性材料,就没有此文。作者在罗致材料时以情观物,情作灵魂,使得材料杂而不乱,多而浑成,可思复可感。本文的知识材料,正是为抒情内涵而设,情事相融是本文的最大艺术特性。如第三段引录李时珍对杜鹃的客观描述,依然是为突出杜鹃啼声哀切这一特性可见我的别有情味并非一己私癖,而是实有科学依据。说它“分明是一头益鸟”之类的话,意在为瘦鹃哀啼辩护。章法上为“我”的别有情味扩展为古人的心酸做好过度。在第二段古今悲情之间作一调节,使文情浓淡有致,哀而不伤。第三段的知识性可证抒情有据,末段在章法上调节将全文感情的浓淡,意态中显出庄闲合度,具有文士的儒雅风范,但能洗却斗士的怒张与唯情的沉湎感。能入能出,深情而自在;不粘不脱,意专而神逸——文品中见人品;辞则秀而不媚,丽而非艳——[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育实录及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杜 鹃 枝 上 杜 鹃 啼,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杜鹃枝上杜鹃啼 |
下一篇文章: 《杜鹃枝上杜鹃啼》问难答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