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
|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边慧华
教材分析: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在阅读中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针对此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杜鹃枝上杜鹃啼》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因而重在学生自己理解,自己得出体会。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作者貌似“东拉西扯”的纯知识性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含蓄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要说有,那也只是那只杜鹃,围绕杜鹃,作者“东拉西扯”,从中展现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文字表达功夫。本文的知识性比较强,在教授过程中,可让学生了解有关杜鹃的常识。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语言运用的技巧。而难就难在如何理解看待事物时的心理作用,这可以通过教学中情境的设置来完成。从而在看待问题时,在分析的角度上达到一个比较客观的效果。
在语言表达上,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文短意长,要言不烦”,语言简短精炼,表意明晰清爽,绝无旁骛拖沓之感。作者非常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以短句为主,有节奏美,适合表达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
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太成熟,但看待问题时已形成有自己的看法了。他们在揣摩语言和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基本没有多大困难,只是在引导其理解上得选择比较好的方法。
这篇知识性的短文除了适应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外,还应有另一个功能,就是相关知识的介绍,但简单的介绍显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年龄还处于追求新奇的阶段,纯知识的介绍会使他们觉得枯燥无味,所以情境下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相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从文中了解有关杜鹃的知识,引起对小品文的兴趣,扩展其阅读量。
通过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对小品文的鉴赏能力。
二、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悟到看待事物时的客观态度,不要因为自己的看法而简单否定习惯说法,或太重传统而迷失了自己。
三、过程、方法目标
设置情境,让学生处身于与老者的对话中,拉近与文章的距离,更好的来理解文中的情感。
采用讨论的方法,通过悲和喜的对比加深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通过杜宇的神话引导到本文的学习。
(本设计从神话上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具体步骤
1、(1)学生迅速浏览全文,谈本文在语言上得到的最初感受。
明确:引用很多
(2)文章言为心声,是读者用另一种方式在和作者作交流,想象自己是和一个怎样的人在交流?年龄多大?当时心情怎样?
明确:一个七、八十岁的老者,开朗、学识渊博
(从想象与老者的交谈开始,假设性的话语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对老者有了初步的感受。且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心理上首先投入进去,会带着情感去读,去体验其中之理,为全文要表达的主旨起第一步的服务作用。)
2、文中众多古诗词的引用,使你感受到文章有何特点?作家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的文化含量很高;老者知识面很广,文学底蕴深厚
(在此联系本文可以简单谈谈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这里让学生感受到本文的文学韵味,从而联系到语言积累的重要。在平时若凭空要求学生多摘抄、多整理,而不联系到现实上,并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多大的影响,反而会给他们留下说教之感,并不会落实到行动上;只有在具体的好的文章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由此出发作要求,才能在共鸣的基础上落实在行动上。)
3、再次想象谈话时的具体环境,在何时候?老者给你的感受?请同学讨论,选择最切合当时环境的方式。
明确:傍晚时分,在老者家的院子里,一壶茶,一抹斜阳,娓娓而谈;亲切和蔼的老者,平易近人之感,一种轻松、宁静、闲适的环境,丝毫没有压力感。
(让学生更具体的想象谈话时的具体环境,以此让学生在心理上更进入文章,全心的去感受,从而为后文自己的体会埋下伏笔,为文章的主旨起第二步的服务作用。)
4、两人聊的话题是杜鹃,杜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在此简单介绍有关意象的知识。学生凭积累谈他们所了解的意象,并举例子,教师作补充。
(由杜鹃的意象联系到意象的介绍,此点似与本文无很大联系,其实不然。本文是一篇知识性的散文,知识介绍是本文的目的之一,而意象即为一个知识点。语文的教学若只局限于课本则教偏差了,我认为语文教学就应在课文的教授中能有知识点的穿插,且使学生有文学素养的积淀。)
5、由有关杜鹃的诗句上可知,中国几千年文人墨客的积淀已使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作者在文中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向我们诠释此点,请同学从文中找出表达悲苦情感的字眼与词句。
明确:《帝女花传奇》、“诉尽春愁春不管”、李时针的介绍、令人心酸的神话等。
(第四点是让学生找杜鹃表示悲的形象的语句,这样设计是想再学生的心理上起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虽然这不是文章的主旨,但这并不会妨碍文章最终的归结点,反而可以视为铺垫之三,最先的印象越深,若反差越大,以后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越大。)
6、在介绍杜鹃的习性时,通过李时珍写到杜鹃是益鸟,并非是悲的感情,在此是何用意?第四段中写杜鹃的叫声“居起、居起”,是拟声词,方言的不同产生理解上的不同,但仅是为了介绍各地的风俗吗?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先思考,暂时不作解答,待会儿再解决。
(我留了两个问题暂时让学生自己思考,不先说明。我觉得在这里提出问题,又暂时的搁置,一是为了让学生开动脑筋,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避免其心理上一味的认就杜鹃的悲,且这是为后文揭示主旨、深入理解服务的。接着关注到杜鹃悲的一面,又通过抓关键词与语言标志引导向杜鹃喜的一面,达到揣摩语言的教学目标。)
7、(1)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杜鹃是悲的化身,但是否仅仅局限于悲?
明确:还有人认为杜鹃是喜的象征,文中谈到的比如波兰的《小夜曲》、西欧各国的传统、以及作者自己的看法
(2)请学生从文中找字眼、抓语言标志
明确:“可是”、“欢愉”/“我却觉得别有情味”/“也许是出于至诚”等
(让学生联系课本,而非凭空得出结论)
8、前面说杜鹃是悲的,又说杜鹃是喜的象征,那么杜鹃到底是喜还是悲?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说出你这样认为的原因。
明确:是有喜有悲、可喜可悲
实际上并不是杜鹃本身有喜有悲,这些感情是人附上去的,一切悲喜都并非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人的内在情绪、情趣在变化。可联系本文谈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此我采用让学生讨论的方法,这是对自己心中的体会进行小小的综合的过程,到这里为止,学生应已有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之际,明确杜鹃本身其实并无悲喜之分,其感情是人附着上去的,此问题的说明可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来理解一个事物。)
9、解决两个暂放的问题:
(1)读李时珍对杜鹃习性的描绘,再读《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杜鹃的介绍作对比,找相同点与不同点,作分析,说明李时珍的介绍带上了情感的烙印,即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2)“居起”,方言的不同导致理解的不同,文章虽谈的是杜鹃,但推可及世间万物。
(最后两个问题的解决,用李时珍的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关于杜鹃的介绍进行对比,即是主观与客观的对比。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受到情感在介绍事物时的作用,初步了解心理作用在叙述中造成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在对待各事物时应持一个比较客观的心态。)
10.总结全文。简单介绍小品文,介绍一些书目。
(在学习此文的基础上,课余学生能去读读相关数目,增加其阅读量,提高其文学素养。)
教学后记:
本文一开始就设置情境,让学生处于一个和作者对话的情境下,一杯茶,一个小院,一抹斜阳,极符合当时之气氛,这在心理上就切合文章的主旨——心理作用,先让学生感受到杜鹃悲的一面,造成一个先导,再在后面综合,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较好。而且和单元教学目标联系很紧,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语言,体会到作者婉转流露出来的感情。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育实录及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杜鹃枝上杜鹃啼》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杜鹃枝上杜鹃啼 |
下一篇文章: [当代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