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这些人原先多是处于一定的官位,而后则遭贬或罢职。 “舍身求法的人”指殴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二、布置作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创意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对议论文阅读要求如下:“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人教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全套书唯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任务。在此前之前,学生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得不是很系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该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并不难,但本文是鲁迅先生的驳论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理解文意、体会感情、分析驳论文的思路等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重点•难点•疑点】 这篇驳论文以批驳对方论证为突破口,既有对对方论点的直接反驳,又有对己方观点的树立和论证,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因此“理清思路,学习通过驳论来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应作为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然后用列提纲的方式列出本文的结构图,理清文章思路,探究驳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议论文“观点要能统领材料,材料要能证明观点”的特点。 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对为什么要谈“自信力”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背景铺垫。本文的背景材料比较复杂,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较多,教师除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注解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以便加深对文章主题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鲁迅先生的杂文意蕴深刻,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 意味,九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寻找教学突破口,引领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明确观点 1.为标题找答案。 针对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提出的问题,从文中提取出能回答这一问题的语句——“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明确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有并不失掉”意味着有人失掉了,有人没有失掉,接着思考:哪些人失掉了自信力?哪些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谈“自信力”的问题? 2.了解相关的背景。 阅读课下注释,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理解写作目的,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