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九年级第一学期 >> 作品分析教案 >> 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 “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 “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
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____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4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批驳B通过驳论来驳据论点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5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
“自欺力’是指____
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强调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驳论文,首先将驳论文有关知识给同学讲授清楚,其次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十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学习重点:
1、着重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
2、使学生充满自豪感、自信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1913年“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三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丧。1934年与伪滿州国达成通车通邮方案,实际上是承认了伪滿州国。但是,日本并没有停止要占领全中国的野心。在平津危急、华北危急的形势下,反动政府为了开脱罪责,利用宣传喉舌,大肆宣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把亡国的责任推委给一般老百姓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鲁迅先生就在“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批驳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驳论文就是批驳对方的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均是为了驳论点。要寻找突破口,找到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阅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三。
二、结构提纲
(一)【1、2】提示对方的论点与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二)【3、4、5】从批驳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指出悲观论者早已丧失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则是发展着“自欺力”)
(三)【6、7、8】摆出另一方面的论据,证明正确的论点,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一部分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四)【9】作出结论(指出要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有无,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内容研讨
1、本文开头的两段话,提示对方的什么谬误观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有讽刺意味?
对方的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①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②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③现在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最富讽刺意味的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2、本文反复承认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反复承认是“事实”,后文就根据这些事实提示悲观论者,早就失去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发展自欺力。进而指出这些事实是部分事实。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国人在,斥责了对方的论点。
3、悲观论者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则是发展着自欺力,鲁迅是如何论述的?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就是没有相信过自己”这只能是一种他信力——依赖听信于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法),“他信力”戳穿了反动政府的卖国嘴脸,作了深刻地讽刺和无情的嘲笑。
鲁迅接着指出,若是失掉他信力之后“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路”,但统治者既然背离人民,与人民大众为敌,就必然是孤独无力的,必然更加发展起自欺欺人的一套,那便是求神拜佛了。他们妄图用它来笼罩一切,毒害广大人民的思想,瓦解人民的抗争斗志,这麻醉药自有它不可道破的妙用。
4、鲁迅先生为何写“中国的脊梁”?为何反复强调?
鲁迅先生写“中国的脊梁”是为了树起“中国的脊梁”形象,反驳敌方论点①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②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巨大作用③说明只有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中坚,都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5、鲁迅先生如何正面论述的?
鲁迅先生从正面树起了“中国的脊梁”这个崇高形象,证明“我们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于是文章就转为从正面进行讴歌满怀自信力的中国民众,他们是和封建“帝王将相”对立的,虽然是被歪曲了的封建社会的“正史”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鲁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简洁的文字、记载下了他们的历史功勋。
归纳: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对如何识破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掌握事物的本质作了深刻总结。
附板书:
                     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
    信地信物╱            ↙
信国联|——→失掉自信力
  求神拜佛╲            ↖   埋头苦干
                    中国的脊梁{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信地信物
            信国联
           求神拜佛
            ↓
          失掉自信力
                ↗             ↖
 早已失掉自信力                    埋头苦干
 曾经有过他信力                    拼命硬干 
 正在发展自欺力                    为民请命
   (直接反驳)                      舍身求法
                              (间接反驳——中国的脊梁)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作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
“拼命硬干的人”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案10
    江南的冬景教案3
    《前方》教案2
    《前方》教案4
    《前方》教案3
    《前方》教案5
    《前方》教案7
    《前方》教案6
    《前方》教案8
    赤壁赋》教学设计19
    《前方》教案11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
    《前方》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2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3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4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6
    《前方》教案9
    《赤壁赋》教案2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赤壁赋》简案11
    《赤壁赋》12
    赤壁赋14
    赤壁赋13
    赤壁赋15
    《赤壁赋》16
    《赤壁赋》教学设计1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1
    〈赤壁赋》9
    《沁园春•长沙》5
    赤壁赋8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2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教案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赤壁赋18
    江南的冬景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8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9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5
    赤壁赋7
    《最后的常春藤叶》
    《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教案试卷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江南的冬景教案5
    江南的冬景教案7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江南的冬景教案8
    江南的冬景教案8
    祝福
    《最后的常春藤叶》
    《前方》教案1
    《江南的冬景》教案1
    《相信未来》1
    《谈骨气》《想和做》《哨子》
    沙田山居
    我的母亲
    雨霖铃
    拣麦穗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向青春举杯”专…
    《沁园春.长沙》4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4
    江南的冬景教案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5
    沁园春•长沙
    《我与地坛》的风格
    《相信未来》3
    相信未来(2)
    《相信未来》4
    想北平
    《相信未来》5
    始得西山宴游记
    《相信未来》6
    《前方》教案10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
    満井游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孟子二章
    岳阳楼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南园》
    <<蜡烛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六国论
    《赤壁赋》教案1
    赤壁赋2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2
    综合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宴子使楚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赤壁赋21
    越巫
    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老王》说课稿
    最后一课
    《鲁迅自传》
    梦游天姥吟留别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
    《希腊神话》
    古希腊戏剧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萌  芽
    《六月我们看海去》
    安妮日记(节选)
    边城
    《呱……呱》
    《最后的常春藤叶》
    荷塘月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练习
    金岳霖先生
    怀疑与学问
    周庄水韵
    我与地坛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5
    盲人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鸟啼》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综合性学习: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
    《鱼我所欲也》简案
    《行道树》教学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威尼斯商人
    爱莲说
    黎明的通知
    《阿房宫赋》
    亡人逸事
    《白杨礼赞》简案
    林黛玉进贾府
    甜甜的泥土
    《隆中对》简案
    《出师表》简案
    《墨池记》简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
    曹刿论战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陌上桑》简案
    我与地坛
    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
    发问的精神
    论求知
    散步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案
    短文两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
    我与地坛
    菜园小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