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九年级第一学期 >> 作品分析教案 >> 正文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腊神话》上

不可取代的精神支柱。它们仍无时无刻的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影响。于是,虽然出现了如《十日谈》、《巨人传》这类提倡个性人性解放,抨击教会、宗教恶行的人文主义作品,但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和基督意识的习惯,使这些人文主义作品的抨击和反叛只限于对基督教和教权的道德层面。而这一时期大部分的西方文学创作显示出了对基督教传统意识的继承,并融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等,以探讨、融汇宗教观念与情念,使文学创作与宗教情结互补,并稳固它们二者的作用。主要表现这一时期大部分作品的写作手法在语言上。
(一) 情人如纯美的圣母的比喻
如,但丁与彼特拉克在《歌集》和《新生》里对自己爱人的描写。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把爱人劳拉称作“圣母”;但丁在《新生》中描写贝德丽采时,把她升华成了纯洁美好,甚至是高不可攀的“天使”,甚至是一个“圣母”。对女性的描写中,把她比作圣母玛利亚和天使,这是一种基督语言的常用形式,在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和爱情诗中就已经常出现了,在这里但丁和彼特拉克使之延续,同时彼特拉克又在其基础上结合了时代的语言特征,创造出了能使读者感到冲击力和贴切的“彼特拉克奇喻”。
(二) 莎剧中的基督语言
因为莎士比亚的大部分戏剧故事,大都发生在基督教世界里,莎剧中的人物大多是基督徒。所以这样的延续也出现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如在《哈姆雷特》剧中,莎士比亚将基督教语言大量运用在戏剧人物的台词中,如“上帝”、“阿门”之类,大多出自《圣经》的字句,由于剧情水乳交融,至使一些研究家也忽略了他们的宗教性质。如哈姆雷特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这一段话曾被错误的解释为,哈姆雷特认为罪恶的最可怕的一种,就是人的肉体与道德的共同毁灭。哈姆雷特认为人是生活中最珍贵的,同时他又认为,现实把人变成泥土,变成一钱不值的东西。可是在莎士比亚的写作中,并没有寓以这句话太多的人文主义蕴意,那么如何理解“泥土塑成的生命”呢?在这里引用《圣经·创世纪》里的一个故事:上帝用泥土创造亚当,抽取亚当一根肋骨造夏娃,归根到底,上帝创造人的材料是泥土。哈姆雷特的台词不过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普通基督教徒的家常话而已,如《哈》剧中另一段台词:“它本来就是泥土,我仍旧让它回到泥土里去。”“它本来就是泥土”一语,正是“泥土塑成的生命”的同义语,当然,莎士比亚使用“泥土”这个《圣经》典故去暗喻生命的时候,语气是含有贬义的。
 
四 近现代西方文学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神学统治的欧洲。而近代欧洲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继承中世纪的神学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如马丁·路德、加尔文运动、英国国教改革等,因此打着宗教革命的旗帜。文学创作继续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基督教受到了无神论的无情挑战,宗教热情逐渐在群众中冷却下去。这时起,西方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便彻底抛弃了宗教的旗帜,其思想武器已不再是神学,而是各种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等等。但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每一次新的创造,都是前人留下的思想材料出发。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西方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又呈现出另一种变化,即互相补充或相互对立。
《社会契约论》是从《新旧约全书》的神——人立约神话中发展出来的社会学说。《旧约·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说,上帝通过摩西和以色列人立约,上帝赐恩于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则必须遵守上帝要求他们的“十诫”。“博爱”的社会学说也是从《圣经》中发展来的。《新约·希伯莱书》第十三章说:“你们务要彼此相爱” ;《新约·约翰书》第五章说:“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这些材料,反映了原始基督教转化为人为宗教以后,教会把这种“兄弟之爱”扩大为社会各阶层的互爱。《社会契约论》不仅未能破坏或取代传统的宗教信仰,反而使它们重新获得一种新的补充。
可以这样说,在近现代的西方,除了无神论主义者以外,一般人与基督教的关系,是貌离神合的关系。在人们心理结构的表层,基督教的地盘不多了;但是在人们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基督教意识和基督教文化仍然居于统治地位。这种若即若离的情况也反映在基督教对近现代西方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尽管像中世纪那种赤裸裸的图解基督教教义的文学作品已经不多见了;但由于作家们一代一代的出生、成长和老死在基督教氛围中,基督教的影响不可能不多多少少的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在近现代西方文学作品中,基督教意识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人性与罪
在前面说过,基督教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是拥有双重罪恶的,因此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有非常大量的作品是描述罪与罪的后果的承担。在这些谈及罪的作品中,往往含带着“获救赎的盼望”这种信息,如霍桑早期的作品《红字》,对于罪,恨与救赎的处理相当的有深度。还有托马斯曼的《堕落》;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司汤达的《红与黑》;威廉高汀的《蝇王》;卢梭的《忏悔录》。尤其是卢梭的《忏悔录》,他在作品中以抒情的笔触向上帝自白,对自己进行了真诚的自我解剖“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会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断的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做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无论善与恶,我都同样坦率的写了出来。”这些作品都有非常近似的主题,即基督徒特有的负罪意识和忏悔意识,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处理成人世界。至于威廉高汀的《蝇王》,则是处理孩童的世界,展现这些世界上最无邪者的心灵汇总,一旦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如“荒岛求生过程”一样的在心灵世界不知的那个黑暗角落里冒生出邪恶的本质。这“人性本罪”的主题是很显然的,是跟西方文化隐含近两千年的宗教感情有关。因为罪与救赎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主题。正因为罪与罪的后果,促使上帝展开了救赎的工作。所以罪与救赎,似乎是互相依附的。因此文学作品表达罪的时候,也都涵盖了救赎渴望的主题。母性与温柔的救赎是处理罪与救赎的主题,很多西方作家都会将救赎和母性或温柔做类比。例如《罪与罚》中那个深受罪责痛苦不堪的主角,是透过一个心灵纯洁,但不得不作妓女的悲惨女性所接纳。《红字》一样是透过母性温柔的忍耐,救赎了有罪的神甫。
(二)软弱中与上帝相遇
西方近现代作品中,还经常出现一个主题,就是软弱中与上帝的相遇,并且得到上帝的救助或宽恕。由于信仰,使得基督教文学作品中,经常铺陈挣扎困境,为作品制造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让他们在苦难,在自我形象的崩溃中,得以聆听上帝的声音或得到救赎。如柯勒律治的叙事长诗《老水手之歌》:老水手率领一批船员驾船出海,被暴风雨刮到了南极,严寒使船陷在冰封的海面,危在旦夕。幸亏天外飞来神鸟信天翁,顷刻寒消冰释,死里逢生。然而老水手却射死了信天翁,于是他们的船又被风暴刮到太平洋,船员们好比被上帝投进火湖中炙烧。大家发现这是老水手的杀鸟之过造成的,就把那只死了的信天翁挂在老水手的脖子上,以示惩罚。可是由于死亡女妖的作祟,船员们纷纷倒毙在船上,留下老水手一人活着。老水手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保卫中,在同伴尸体投来的诅咒目光的交织中,度过了恐怖而痛苦的七昼夜。他终于悔悟了,当海上出现发光的水蛇时,他就为这些动物祈祷。与此同时,他也获救了。圣母玛利亚显灵,使他香甜的睡去,并以甘露解除了他的干渴。船员们的尸体也纷纷起立驾船,帮助老水手回到自己的故国。经历了这一串奇遇险恶的生涯后,老水手终于变成了耶稣博爱哲学的代言人。
(三)理性与罪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添加两个圣经故事:
1、人违背命令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可以吃树上的果子,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神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做事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是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2](P2) 
2、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
“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耶和华神便打发他们出伊甸园去,耕种他自出之土。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东边安置了基路伯,和转动发火焰的剑,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西方文明在进入近现代后在科学的推动下,狂飙突进的发展。而西方精神世界确发生了危机,“科学主义使人沦为野蛮的危险性何等之大,尽管物质财富生活和技术知识是很进步的。”[9](P24)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对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不安。知识理性带来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可能,却也使堕落邪恶与人类历史共生,因此“自由意志与罪”,“自然”与“发展”,“爱”与“文明”,“人道”与“科学”,“善”与“恶”的非逻辑性的矛盾冲突,就成为了西方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这样的主题出现在狄更斯的《双城记》,在法国大革命这即将推出民主时代的重要时机,却隐含着仇恨报复的种子,是民主最好的时代,也是人道主义最糟的时代。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控诉资本主义畸形发展下人的孤独,苦闷,恐惧,自咎。还有作家企图透过文学作品表达文明发展到最后,人类世界完全驱逐掉对神的渴望,因而在无神的世界里度过荒谬的人生,这种荒谬感,出现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这类主题的表达,基本上都是探讨理性文明的进化给人带来的不幸,也是探讨人类知识理性有限性所导致的邪恶,这种观点一样出自基督教信仰中的“人类摘取生命树的果子—想求知识理性,却因此与上帝远离”的主题。
(四)“原欲”的追求
法国大革命前夕,康德发表了《从世界公民角度看的普遍理念》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有一种社会化的倾向,因为在这种状态中他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人,即比发展他的自然才能要更多一点什么。但是,他又有一种个性化自身的强烈倾向,因为他同时有要求事物都按自己的心愿摆布的非社会本性,于是在所有的方面都出现对抗。”
人类从不屈从于命运,有着无穷尽的欲望。为了欲望甚至向上帝心有不甘的交战,在《圣经》中就有关于雅格与神摔跤的记录。这些也同样表现在近现代西方文学作品中,如歌德的《浮士德》,主人公在人生的沉浮中,一再通过出卖灵魂而取求知识、爱情、权力等原欲的渴望。浮士德精神的出发点就在于寻求生命的最高限值和全部奥秘。即使明知“有限永远不能成为无限的伙伴,也依然要走向自己生命毁灭的终点。”[10](P136)《浮士德》可以说是以譬喻的手法陈述“罪”与“原欲”的陷阱,也可以说是人不甘于屈从与“命运”和“神”,想通过某些手段得到他所认为永恒的真实描述。
(五)“爱”与“恨”
在基督教中,爱总是和恨连接在一起的,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有人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腊神话》上,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案10
    江南的冬景教案3
    《前方》教案2
    《前方》教案4
    《前方》教案3
    《前方》教案5
    《前方》教案7
    《前方》教案6
    《前方》教案8
    赤壁赋》教学设计19
    《前方》教案11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
    《前方》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2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3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4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6
    《前方》教案9
    《赤壁赋》教案2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赤壁赋》简案11
    《赤壁赋》12
    赤壁赋14
    赤壁赋13
    赤壁赋15
    《赤壁赋》16
    《赤壁赋》教学设计1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1
    〈赤壁赋》9
    《沁园春•长沙》5
    赤壁赋8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2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教案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赤壁赋18
    江南的冬景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8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9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5
    赤壁赋7
    《最后的常春藤叶》
    《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教案试卷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江南的冬景教案5
    江南的冬景教案7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江南的冬景教案8
    江南的冬景教案8
    祝福
    《最后的常春藤叶》
    《前方》教案1
    《江南的冬景》教案1
    《相信未来》1
    《白杨礼赞》简案
    沙田山居
    我的母亲
    雨霖铃
    拣麦穗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向青春举杯”专…
    《沁园春.长沙》4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4
    江南的冬景教案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5
    沁园春•长沙
    《我与地坛》的风格
    《相信未来》3
    相信未来(2)
    《相信未来》4
    想北平
    《相信未来》5
    始得西山宴游记
    《相信未来》6
    《前方》教案10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
    満井游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孟子二章
    岳阳楼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南园》
    <<蜡烛
    林黛玉进贾府
    盲人看
    《赤壁赋》教案1
    赤壁赋2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2
    综合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宴子使楚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赤壁赋21
    越巫
    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老王》说课稿
    最后一课
    《鲁迅自传》
    梦游天姥吟留别
    《希腊神话》
    古希腊戏剧
    《六月我们看海去》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
    萌  芽
    边城
    《呱……呱》
    《最后的常春藤叶》
    荷塘月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练习
    金岳霖先生
    京口北固亭怀古
    发问的精神
    周庄水韵
    我与地坛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5
    念奴娇.赤壁怀古
    《鸟啼》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亡人逸事
    综合性学习: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
    甜甜的泥土
    《行道树》教学设计
    六国论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威尼斯商人
    爱莲说
    黎明的通知
    《谈骨气》《想和做》《哨子》
    安妮日记(节选)
    我与地坛
    菜园小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隆中对》简案
    《出师表》简案
    《墨池记》简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
    曹刿论战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陌上桑》简案
    麦琪的礼物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怀疑与学问
    麦琪的礼物
    论求知
    散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案
    短文两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
    我与地坛
    《鱼我所欲也》简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