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二 致青年公民
一、 教学目标 二、 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二、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和背景 诗人郭小川1919____1976,河北丰县人,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 代表作品:, 2.让学生诵读,整体把握课文 3.理解诗歌,分析鉴赏 (1)第1节写了什么? 明确:(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 (2)第2、3节写了什么? 明确:(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3)第4至6节写了什么?从什么角度? 明确:(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4)最后一节写了什么? 明确:(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4.小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