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初中 >> 九年级第一学期 >> 作品分析教案 >> 正文

 

《赤壁赋》16

sp; 

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乐”字
●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七月既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有句说法叫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吟明月之诗为了赞美月亮,而月亮也因此而感动——“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是苏轼他们歌咏出来的。
  ——月在古诗文中常与“思”有关,可引发感悟。
  ——《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姣好容貌和悠闲体态,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客人的洞箫声。
●箫声如何?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是啊,让人不禁一洒同情之泪。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慕”是“爱慕”的意思吗?如果是,那么它的感情基调与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
  ——我认为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言之成理!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箫声起,悲意生。哀怨,思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无痕迹,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3、第三段中生发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发的?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
●写曹操的重点在哪里?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那么,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怎样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呢?
  ——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人生渺小而短暂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
●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
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那么这种感情与豪放风格是否矛盾?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吗?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气势。然后根据提示背诵。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一叶扁舟、沧海一粟
●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4、第四段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人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
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大家看它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
  ——两个层次,“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属本段第二层次。
●第一层次扣住第三段哪一点来说理?
  ——从“而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阐发的。
●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阐述“不变”的观点。
  ——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
●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层还是围绕同一个问题进一步说理,从什么角度来论述?
  ——“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对于苏轼这样的观点,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应如何看待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我认为听任自然是尊重客观规律,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我们也难免要受挫折,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就无法显示自己的才干。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我看最适用于现在的为官者,否则今人真不如古人了。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很好。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是同学们学习古文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
   ——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说明什么?
    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那么后面的“杯盘狼籍”不破坏了文中的美感吗?
  ——这是反衬,用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这里的酒是不是用来消愁之酒?
  ——这时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像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
●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再借助提示背诵。
  屏示: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东方既白
●全班齐读。

【课堂小结】   
    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作品分析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赤壁赋》16,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赤壁赋》教案10
    江南的冬景教案2
    《前方》教案2
    《前方》教案4
    《前方》教案3
    《前方》教案5
    《前方》教案7
    《前方》教案6
    《前方》教案8
    《赤壁赋》教案20
    《前方》教案11
    梦游天姥吟留别
    《前方》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8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2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3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4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5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6
    《前方》教案9
    赤壁赋2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7
    《赤壁赋》简案11
    《赤壁赋》12
    赤壁赋14
    赤壁赋13
    赤壁赋15
    《赤壁赋》教学设计17
    赤壁赋18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1
    〈赤壁赋》9
    《相信未来》3
    赤壁赋8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教案
    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5(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小结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5
    赤壁赋》教学设计19
    江南的冬景教案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0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9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3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4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15
    《江南的冬景》教案1
    赤壁赋7
    沙田山居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5
    《最后的常春藤叶》
    江南的冬景教案7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江南的冬景教案8
    江南的冬景教案8
    祝福
    《最后的常春藤叶》
    《我与地坛》的风格
    《前方》教案1
    江南的冬景教案3
    《沁园春•长沙》5
    《白杨礼赞》简案
    我的母亲
    雨霖铃
    拣麦穗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向青春举杯”专…
    《沁园春.长沙》4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4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5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
    《相信未来》1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相信未来(2)
    《相信未来》4
    想北平
    《相信未来》5
    始得西山宴游记
    《相信未来》6
    《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教案试卷
    《前方》教案10
    沁园春•长沙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
    醉翁亭记
    満井游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孟子二章
    岳阳楼记
    越巫
    《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林黛玉进贾府
    盲人看
    赤壁赋2
    《赤壁赋》教案3
    赤壁赋2
    综合学习: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
    <<宴子使楚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神话
    综合性学习: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南园》
    周庄水韵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
    《老王》说课稿
    最后一课
    《鲁迅自传》
    梦游天姥吟留别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
    《希腊神话》
    古希腊戏剧
    《六月我们看海去》
    《赤壁赋》教案1
    《阿房宫赋》
    萌  芽
    边城
    《呱……呱》
    《最后的常春藤叶》
    荷塘月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练习
    金岳霖先生
    京口北固亭怀古
    发问的精神
    <<蜡烛
    我与地坛
    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
    念奴娇.赤壁怀古
    《鸟啼》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图片两组
    《听听那冷雨》
    亡人逸事
    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甜甜的泥土
    《行道树》教学设计
    六国论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威尼斯商人
    爱莲说
    黎明的通知
    《谈骨气》《想和做》《哨子》
    安妮日记(节选)
    我与地坛
    菜园小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隆中对》简案
    《出师表》简案
    《墨池记》简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
    曹刿论战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陌上桑》简案
    麦琪的礼物
    我与地坛(教学案•学生版)
    怀疑与学问
    麦琪的礼物
    论求知
    散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案
    短文两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病从口入”与“食物相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
    我与地坛
    《鱼我所欲也》简案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