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核舟记》教学设计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

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 诎数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刍议

顺德一中大良校区郭谦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试图通过设计“研讨与练习”,一方面呈现自己的编写课文的意图和目的,另一方面为学生自学课文和教师教学提供思路和参考。因此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对课文教学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也如此,绝大多数教师都会依据“研讨与练习”来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自学的。

也许是过分依赖那些“研讨与练习”,我们在使用过程中渐渐的遇到了诸多的不便和尴尬。为了找到原因,我们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反思,并征求了许多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大家认为,教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设计目标和方式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此,笔者暂不谈其好的方面,只就其不足之处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对教材的这一部分内容的修订,提几点改进意见。

一、不足之处

第一,提出问题的语气缺乏亲切感。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大部分是用严肃、正统的公务(文)语气提出的,如“朗读全文,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七年级上《生命生命》)“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七年级下《孙权劝学》)这些问题本来是为学生自学课文提供思路和参考的,但这种公务式语气,无形中在学生与文本之间设置了情感障碍,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兴趣。

第二,前后问题之间缺少有机联系。“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单个看很漂亮,用词遣句十分严谨,但是如果把它们作为整体去审视,就会发现问题之间没有形成序列,很多题患有“孤独症”,没有为学生做题提供明确的思维路径。做前面的题不能为做后面的题提供支持,做后面的题也不能强化对前面问题的理解。比如七年级下《安塞腰鼓》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编者的编写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统一这一特点,来加深对排比和反复修辞作用的认识、理解;第三题,编者是想为学生提供一些语言知识,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并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这两道题是可以归在一起的,因为两道题阐述的是同一内容,对学生的要求也差不多。而第二题“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是让学生从思想内容方面去思考问题。这道插在上述阐述同一内容的思考题中间的题,自然就阻断了第一题和第三题的联系,学生如果按照问题的顺序去思考问题,就很难有清晰的思路。

第三,部分问题的设计过深过难,学生无法理解和解答。如“朗读课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七年级上《紫藤萝瀑布》)“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七年级下《最后一课》)这样的问题,编者编写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回答。如果硬要回答,教师只好把教参上的答案抄给学生。可是抄来的答案,对学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有什么用呢?

二、几点建议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对于日常教学的重要,所以希望它能编得更人性一些,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具体说,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应强化以下三个功能。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有趣的问题会像磁铁一样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索。那么怎么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初中生不过是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正处在生理渐渐成熟,心理不太成熟,不太懂事,不很安分却又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年龄。如果读练习题有如同老朋友谈话的感觉,就会产生被尊重的感觉;反之,如果读题目如同接受他人的命令,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题再好也没兴趣做。

其次,问题要新颖,有挑战性。青少年最爱幻想,喜欢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我们的问题编得既新颖有趣又富有挑战性,学生就会从内心产生学习的欲望。如《香菱学诗》(九年级上)一课“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题目本身没有引人之处,加上编者又是用公务式的语气提出问题,让人感觉乏味。如果把题目改为:”在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指向明)‘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如梦中得了八句。’你认为‘梦中得诗’ 有可能吗?联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这样,题目有了诱惑力和挑战性,加上解题目标明确,学生就会乐意去做。

再次,问题要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不喜欢某篇文章,往往是文本与学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而通过练习题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社戏》(七年级下)“研讨与练习”第一题”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这道题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和突破口,但却是以成人的视角和口吻提出的,学生不会动情,也不会对文本产生亲近感。如果我们把视角对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出此题,效果就会不一样了。如:“文中的那件事让你感到最有趣?它让你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哪件有趣的事?回头看看课文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把你心里的感觉跟同桌说说。”学生因练习的提示,会很快会联想到曾经历的趣事,心中产生温馨感,与文本的距离近了,学习的欲望也就有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八年级第二学期实例设计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教案和…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案和实…
    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感受自…
    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教案和实例…
    第二十一课  人类面临挑战
    第10课  第三框  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第12课第二框 艰苦奋斗 走向成功
    第12课 第三框 世界因我而精彩
    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和实例设…
    七年级语文下:《狼》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科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三年科学:《迎接蚕宝宝的诞生》教案…
    三年科学:《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案…
    《老师教育我成长》教学实录及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 —快乐的节日
    《科技快车》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垃圾》教…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
    天生我材必有用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
    苏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第9课《承诺的分…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练习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
    八年级语文上《亲爱的爸爸妈妈》课堂…
    八年级语文上《蜡烛》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芦花荡》教学设计及反…
    第五课 第二框 克服逆反心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和实例设…
    三年科学:《造一艘小船》教案和实录…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五课 第一框 跨越代沟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和实…
    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和实…
    八年级上《新闻两则》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6年级]Unit4 Pass me an egg,…
    第四课 第二框 天下父母心
    第十课 第三框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十课 第三框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十课 第二框 勇敢地承担责任
    第三课 优良的意志品质
    第三课 第三框 磨砺坚强意志
    第三课 第二框 意志的力量
    三年级科学:《温度和温度计》教案和…
    第四课 第一框 父母赋予我们生命
    第十一课 第二框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七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辟地》教学…
    第10课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2课时 多…
    第十课 第一框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第二十课  走出冷战时代
    [人教版6年级]Unit 6 Revision(34-36…
    [人教版6年级]上学期 Revision & exa…
    [人教版6年级]Unit 6 Revision (Less…
    [人教版6年级]Unit 7 Is she at home…
    [人教版6年级]Unit 5 Can I help you…
    教学设计----《出师表》
    [人教版6年级]Unit4 Pass me an egg,…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测试题
    [人教版6年级]Unit3 How many days a…
    [人教版6年级]Unit3 How many days a…
    七年级语文上册《为学》教学设计及反…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和实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
    第五课 第三框 有话好好说
    第四课 第三框 孝敬父母长辈
    [人教版6年级]Unit 5 Can I help you…
    第一框  走向世界的中国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初中语文课例设计
    《忆读书》教学设计
    (春)初中语文教案
    《理想》教案设计
    《桥之美》
    雨的诉说
    第11课 第三框 心忧天下 向往和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及…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