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利用课文的“留空”,设计探究性学习训练。
“留空”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课文中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空间,能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为你打开一扇门》
师:阅读课文“探究·练习”一《致文学》的节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学的功能?除此以外,文学还有哪些功能,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会和经验,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致文学”节选的两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文学反映自然、反映人生的两大功能,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利用这个“留白”,组织学生以扩写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既加深了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4】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文中“解衣欲睡”的“睡”,与 “怀民亦未寝”中的“寝”有没有区别?
师:是同义词,没有区别,都是“睡觉”的意思。
生1:那两者之间能不能互换呢?
师:(思考片刻)不好意思,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
(学生默然。师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5分钟后,组织学生发言)
生2:前面用“睡”,后面用“寝”,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
生3:不能换。“睡”带有口语色彩,“寝”是书面语。对自己用口语,随意自然;对他人用书面语,显示尊重。
生4:“睡”,去声;“寝”上声。读起来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在此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的疑问作为一种生成性的资源,并及时组织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由于知识的欠缺,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行为的交流,不具备真正的探究意义。如教师能适时为学生补充有关知识,指出只要“闭眼”就是“睡”,而“寝”则必须“上床”,然后再请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探究;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可以换,而且换了更贴切。因为,干什么要“解衣”啊?当然是想上床睡觉啊。所以,“解衣欲寝”就比“解衣欲睡”更准确。对张怀民而言,如改为“亦未睡”,就说明张怀民不但没上床,连打盹都没有,说不定满腹心事的他还在屋里踯躅徘徊呢。那么邀张怀民“步于中庭”共同赏月,岂不是更合时宜吗?
探究性学习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二)以几篇课文或一个(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有9个“专题”,可供教学时直接使用。除此以外,更多的时候,可以利用教材以生活为主题组织单元的编写体例,以几篇课文或一个甚至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探究活动。
【案例5】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下)第四单元《孔乙己》《范进中举》
探究专题: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搜集科举制度的有关资料,思考:范进是不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课堂学习:交流、对话、评价
课后学习:写一篇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影响的评析文章。
如果能打破对这两篇文章传统分析的桎梏,就会发现孔乙己与丁举人、张乡绅之间,范进中举的前后,其人生的遭遇和社会地位是大不一样的,通过进一步的因果探究,学生也就不难做出自己的判断了。
三
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除了充分利用课本,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外,应进一步加深和拓展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完全可以以生活为资源,以社会为课堂,大胆地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整合,组织学生开展可行的课题研究活动。
源自社会和生活中“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按课题研究内容的类型分,有专题研究和随机研究;按课题研究的形式分,有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开展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操作流程,其一般流程是:确定专题或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分析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发表交流——评价。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