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二教案全集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sp; 蛙叫:歌声 绘声
3、照应开头,表达愤激
第二课时:评讲〈一课一练〉练习
教后记:
本课学生对内容兴趣不是很大,且容易理解,宜补充课外内容加大容量,激发学生兴趣。
致大海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难点: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计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4、课堂训练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5、课堂小结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第二课时评讲〈一课一练〉练习。作业:〈教与学〉教后记:本课要把背景介绍清楚,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主题思想,多诵读。
与妻书教案(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对作者爱国与爱妻之情结合为一体的情感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提问:(一)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教师明确: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二)“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三)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四)“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课时(五)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 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由此而开展。第3段,“汝忆否?”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第6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 死之心。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搁笔时的希望。
四、教学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崐的\"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崐──\"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崐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五、作业:完成《一课一练》
第三课时评讲〈一课一练〉练习。
六、教后记:
本课比较好理解,最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质朴的情感。
故乡的榕树(3课时) 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难点: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重点:本文的结构与思路 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这是一个过渡段。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略写,一棵详写。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必修二教案全集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流行服饰的非理性》说课材料 |
下一篇文章: 《风赋》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