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 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3、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总结: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三、 迁移应用 1.音乐朗诵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 扬 娜 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四、作业:背诵全文。
教后记:自己比较满意,本课鉴赏诗歌意象时关键是要让学生多说,老师只点拨。
第三、四课时:讲评练习,见〈一课一练〉
死水教案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3、反讽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3点 教学计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 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 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 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 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 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 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 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 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 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 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 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 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九、教学总结:见下图板书 死水
绝望 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1、 水的特点 吹不起半点漪沦 及作者的态度 扔 愤激之语 泼 铜:翡翠 铁:桃花 油腻:罗绮 2、具体描给死水 霉菌:云霞 绘形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nb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