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在政治实践和文学、史学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尤其是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他以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和诗、文、词的创作成就,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北宋前期文坛的一代宗师。他的泰山诗文,是其政治与文学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显示出独有的魅力。
一
欧阳修(1007-1072),宋永叔,四十岁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父观,宋真宗咸丰三年(1000)进士,在道、泗、绵、泰等州做过推官和判官。欧阳修四岁时,其父逝于泰州(今江苏泰县)任上,母郑氏年方二十九岁,遂迁往随州(今湖北随县)投靠任推官的叔父欧阳晔。晔为人“严明方质”、“洁廉自持”(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对欧阳修有很大影响。郑氏出于江南名族,很有教养和见识,亲自督导欧阳修学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宋史》本传),欧阳修勤奋刻苦,“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同上)。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与天圣五年,欧阳修两次应举未中,乃携文至汉阳拜谒著名的翰林学士胥偃,极受器重,后来成为胥的女婿。天圣七年(1029)春、秋二季,欧阳修两次参加国子监考试,均获第一。次年参加礼部翰林学士晏殊主持的进士考试,再中第一名,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景祐元年(1034)西京任满,召试学士院,留京任馆阁校勘,与修(祟文总目)。景祐三年,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主张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改元康定,应召还京,复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2),晏殊代吕夷简为相,韩琦、范仲淹等擢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开始推行“庆历新政”。未久,保守派伺机反扑,指责新派为“朋党”,范、韩相继罢去。欧阳修也于庆历五年谪官滁州。嘉祐二年(1057)春权知礼部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宋史》本传)。这次主持考试虽引起不小风波,但事实证明他坚持的选才标准完全正确。这一榜选拔了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一批出色人才,并且“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同上)。嘉祐三年加龙图客学士权知开封府。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次年七月病逝于颖州,年六十六岁。有《欧阳文忠集》,及《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唐书》等著述。
二
欧阳修未曾登览泰山。有关泰山之作,主要是因同年好友石介的关系,与泰山书院师生交往而作。
虽然同属革新派,但范仲淹因为是石介老师,看石介缺点较多较重,而有些厌恶;欧阳修则对这位同年关爱有加,既明确指出他的缺点,又处处给予关照体贴,感情相当真挚。欧阳修早期的《与石推官书》二篇,大约作于景祐二年(1035)秋冬之际。此时欧阳修从西京留守推官任满,返京任馆阁校勘一年有余;石介也由郓州推官任满徒南京任学官。此二书内容有二:一是批评石介为文观点。在《第一书》中,欧阳修坦率地指出石介《怪说》、《中国论》等文章“有自许太高、诋时太过”的毛病;二是指出石介书体狂狷怪异,“特欲与世异”,连欧阳修也“始见之,骇然不可识,徐而视定,辩其点画,乃可渐通。”劝戒石介:“今书,前不师乎古,后不足以来者法,虽天下皆好之,犹不可为,况天下皆非之,乃独为之,何也?……今足下端然居乎学舍,以教人为师,而反率然以自异,顾学者何所法哉,不幸学者皆从而效之,足下又果为独异乎?今不急止,则惧他日有责后生之好怪者。”
然而石介对欧阳修的忠告并不领情,仍执迷不误,在回信中一一反驳:“书中言自许太高,诋时太过,其论若未深究其源,此则自蔽塞,自有所未见也……书当传圣人之道者也。能传圣人之道足矣,奚必古有法乎?今有师乎?永叔何孜孜于此乎?(《答欧阳永叔书》),口气咄咄逼人。
欧阳修对此毫不介意,紧接着又写了一篇《上杜中丞论举官书》,为石介义执言。原来在欧阳修《与石推官书》同时,御史中丞杜衍推荐石介为御史台主簿,旋以石介上书论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的借口,罢而不召。这是石介政治上第一次遭受挫折。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