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茶品与人品 周重林
宋代被称为古往今来读书人最好过的时代,后人统计说,宋代没有一个文人被杀过。崇文轻武造就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盛世,也带来了茶叶的全面繁荣。 宋代斗茶,总给人一种杀气腾腾的感觉,可千万不要以为,那场面会有多壮观,其实有资格参与斗茶的人,每次总不过数人而已。在北宋,茶还是一种奢侈品,并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喝到的。所以《水浒》里面的好汉解渴的时候只喝酒不喝茶,并不是都喜欢酒,而是茶太贵了。讨口茶喝不容易,宋人何梦桂在《状元坊施茶疏》写道:“暑中三伏热岂堪,驿路往来,渴时一盏茶,胜似恒河沙布施,况有竟陵老僧解事,更从鸠坑道地分香,不妨运水搬柴,便好煽炉熁盏,大家门发欢喜意,便是结千人万人缘。小比丘无遮碍心,任他吃七碗五碗去。”如果到处有茶铺,想必不用那么费力了吧。即便是喝得起茶的人,想要去参与斗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涉及到茶在北宋的地位。现在看来,宋代茶的发展与书写,很大程度上都继承了唐朝茶美学话语,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实践。 “吾年向晚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说这句话的是欧阳修,他非常好茶,认为“茶为物之至精”,好茶,也非常有鉴赏力,他的好友梅尧臣对他的评价很高,“欧阳翰林最识别,品第高下无欹(qī)斜”。 欧阳修在《尝新茶呈圣俞》为品茶做了宋代的美学定制:“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尝新茶呈圣俞》)。在这里,欧阳修提出了品茶需“五美”俱全,才能达到“真物有真赏”的境界,所谓“五美”即是茶新、水甘、器洁、天朗和客嘉,这“五美”可以具体分为三部分:自然条件(天朗、水甘、茶新),茶具(器洁)和品茗者(客嘉)。假如这三者中有一样达不到要求,喝茶就完全没有必要。 就像他在《尝新茶呈圣俞》中说的,“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茶贵新,皇帝要要喝的建安龙凤团茶,不仅要新,还要快,二月的茶,三月就要喝到。《和原父杨州六题──时会堂二首》(其一)说,“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欧阳修也强调茶的新。 对自然环境鉴赏,欧阳修留下了大量今人都耳熟的名篇,诸如《醉翁亭记》、《偃虹堤记》、《丰乐亭记》、《菱溪石记》等等。水的方面,欧阳修做《大明水记》,对陆羽《茶经》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则发出了质疑:“江水在山水之上、井水在江水之上均与茶经相反。陆羽一人却有如此矛盾的两种说法,其真实性待考,或为张又新自己附会之言,而陆羽分辨南零之水与江岸之水的故事更是虚妄。水味仅有美恶之分。将天下之水列分等级实属妄说,是以所言前后不合。陆羽论水,嫌恶停滞之水、喜有源之水,因此井水取常汲的;江水虽然流动但有支流加入,众水杂聚故次于山水,其说较近于物理。” 水贵活,千里之外的采来的水,已成死水,何来甘冽?欧阳修对泉水的态度也暗示自己的心中的理想之水。 像欧阳修这般的权势人物,周边像梅尧臣、范仲淹、苏东坡一类的才子云集,喝茶自然不用考虑没有人来,当然,最怕的就是来多了。按照陆羽的说法,茶至多只能分五碗,要是多出二个人,开始的时候只能在一边看着别人喝,只有等到下一泡才能品尝。所以在欧阳修的茶事里,与他喝茶的人总共也不过就那四五人。 而宋代品茶的“三不点”法则,说的就是欧阳修的反面,点,就是点茶或斗茶,要是自然条件不好,或者茶具不洁,仰或是坐下有粗鲁之人,哪茶就喝不成了。很显然,欧阳修是把唐朝茶的美学话语作了更为细微的规制,甚至是给出了品茶书写的范畴。他的后辈学生苏东坡就有诗来进步强化这一美学:“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喝茶的地方是扬州西塔寺,善品茗的和尚选的地方都是好山好水,好茶多,又赶上风和日丽的艳阳天,刚好下过一场雪,茶具洁净,来的都是与自己趣味相投之人,诗文这才写得有感觉。要是接上他的“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就更加会突出这样的心态,茶在文人的笔下,已经是判定雅俗的分界点。这样观点,到宋徽宗写出《大观茶论》时,已经变成了“喝茶便雅”,连皇帝都号召有钱人多喝点茶脱脱俗气:“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很可惜的是,这个爱好广泛的皇帝,最后丢掉了江山,否则,一个真正的茶叶盛世必然在宋代产生。 与唐代不一样,宋代因为皇家的积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欧阳修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欧阳修 茶品与人品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