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大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导人。
欧阳修幼时家境贫寒,四岁丧父,靠母亲教养成人。他父亲生前是个清廉的地方官员,母亲也通晓大义,常以他父亲的言行对他进行教育。这些对欧阳修的成长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考中进士,出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洛阳任期满奉调入京,参与《崇文总目》的编纂,此间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到庆历二年(1042),又自请出任滑州通判。在乾德、通州期间,他结合自己古文创作实践,从理论上探讨了古文创作方法。庆历三年(1043)春,欧阳修被召回京师就职,他草拟了许多奏 议,积极参与朝政改革,并撰写了《朋党论》,对守旧派攻击范仲淹新政的 论调予以驳斥。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遭到弹劾,降职滁州(今安徽滁 县)。滁州之贬,欧阳修的仕途虽然受到挫折,但文学创作却获得丰收。《 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一批散文问世,标志着独具风格的欧文已臻成熟。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受命主持礼部贡举,在这次主持文试中,凡为文怪异者,一律予以黜落;而对为文平易自然者,则拔在高第,苏轼、苏辙、曾巩等都是在这次文试中被欧阳修发现的人才。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因修纂《新唐书》有功,被擢拔为枢密院副使,次年升为参知政事,进封开国公。此后又接连遭受打击,历官亳州(今安徽亳县)、青州(今山东 益都)、蔡州(河南汝南),外任期间很少问津朝政。熙宁四年(1071)六月,欧阳修归居颖州西湖,次年七月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六岁。他的主要著 作有《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八卷,《诗本义》十六卷及《新唐书》、《 新五代史》等著作。
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约有八百五十余首。欧诗清新自然,明白流畅,开宋诗一代新风。欧阳修的词,现存二百四十余首。这些词作,一洗晚唐五代的绮丽词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功绩。他的散文成就最大。其体裁有序、论 、记、赋、奏疏、书简、题跋、随笔、碑志和祭文等,可谓“文备众体”, “各极其工”。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艺术感染力很强。其晚年的《诗话》,更开创了我国诗歌评论的新体式。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平易自然、“纡徐委备”的散文风格,对苏洵、苏轼、王安石和曾巩等的散文 都有直接影响;其卓越的创作成就,对宋代散文的繁荣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看来,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和盟主,欧阳修是当之无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