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政治上,欧阳修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许多政论作品,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欧阳修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除文学外,欧阳修经学研究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400多篇,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