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中学 周曼华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
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总体写)
望 长城内外 大河上下 实写
山 原 看 须晴日 虚写 (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沁园春·雪,毛泽东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