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单元内容,巧掀教学高潮 ──《敬畏自然》结课设计有感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 王 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单元,一共五篇课文,安排顺序是这样的:11课《敬畏自然》、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3课《旅鼠之谜》、14课《大雁归来》、15课《喂,出来》。 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我作了一些微调,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调整就是把第一篇《敬畏自然》作为单元教学的最后一课来学习。这样安排起码有三个好处: 1、从教学的地位来看,这篇文章对整个单元具有总结作用。 2、从教学的难度来看,这是全单元文字最艰深、理性思辨最浓厚的一篇文章。 3、从学生学习的规律来看,最好遵循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科幻小说《喂,出来》、散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科学小品《旅鼠之迷》、《大雁归来》等课文不仅天然就是解读第一课的最好素材,能够为理解《敬畏自然》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为逐步推进学生情感搭好有力的阶梯。在知识积累和情感酝酿都已渐趋饱满的时候,《敬畏自然》的学习才会有富有震撼力。 仅仅这样做还不够。在学习《敬畏自然》的结课阶段,我还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通过朗诵回扣已学课文,让旧知应证新知,让情感的回溯激荡形成新的情感潮,从而促成了教学最后一个“燃点”的引爆。 具体作法是: 1、朗诵已学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解读《敬畏自然》核心段落(最后一段)中的名句“宇宙中的其他生物都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教学已经进入收束阶段,师生共同品读《敬畏自然》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这段总结性的文字再一次强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宇宙中的其他生物呢? 生: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师:来,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单元一些精彩段落,看看宇宙的其他部分是怎么样和人类一样创造着宇宙智慧,和人类一样展示着宇宙之美的。 师生共同朗诵: ⑴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 ⑵ 它们虽然只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当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他们相媲美…… ⑶ 它们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2、继续朗诵已学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解读“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它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 师:宇宙中的其他生物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奥妙无穷,可是人类又是如何对待它们的呢?这段文字中是怎么说的? 生:人类“把它们当作征服的对象”,把它们当作“美味佳肴”。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就是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人类是怎样对待自然的呢? 师生共同朗诵: ⑴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 ⑵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经减少到420万亩…… ⑶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六年下降1米,陆地已经向湖中延伸了10公里;数千年来 3、仿写例句,沉痛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 师:人类是自然的受惠者,人类也对自然犯下了滔天罪行。同学们,正如课文中所说“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让我们仿照文中那句惊心动魄的句子,检讨我们人类的行为,反思不敬畏自然将会受到的严厉惩罚吧! (师指导学生动情朗读文中原句:人类为自己的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师:同学们在仿写的时候要注意应用比喻,并且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一定先要形似,然后神似。 生:谁能断言那些骷髅般可怖的胡杨树干不会是人类因为缺水而扭曲变形的痛苦面容呢? 生:谁说人们现在所砍伐的树木不会是人类为自己砍伐的棺木呢? 生: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剩下的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呢? 生:谁能断言那些大面积排出的废水不会是人类自己已经变质的血液呢? 生:谁能断言那些干枯的沙漠不会是人类临死前因为缺水而干裂的皮肤呢? 生:谁能断言藏羚羊死前的咆哮不会是人类灭绝前的呻吟呢? 生:谁能断言那些血迹斑斑的屠刀不会是人类自杀的匕首呢? 生:谁又能断言那一条条逐渐被沙漠所掩盖的胡杨林带不会是人类为自己的编织的用于自尽的草绳呢? 生:人类利用各种手段想要屠杀掉所有的藏羚羊,扒了它们的皮制成华丽的围巾。当人们带上它们来炫耀自己的美丽时,谁能断言这些华丽无比的围巾,不会最终将把人类送上黄泉路的血迹斑斑的“血”绳呢? 生:谁能断言那正被人们肆意抽取的湖水不是人类自己即将干涸的血液呢? 生:谁能断言那因大量开采来供给人类的泉水,不会是人类死后喝下的孟婆汤呢? 生:谁能断言那天空中瓢着的黑色烟雾不会是迎接人类的死神呢? 生:人类大量采水,使那三千年的神话消失了,干涸而死的胡杨林在茫茫黄沙中不愿倒下,它们那干枯扭曲的双手,似乎想极力抓住什么,谁又能确定那不是向人类发起报复的尖爪呢? 生:谁能断言那些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藏羚羊的眼睛不会是人类自残后充满血丝的无助的双眼呢? 生:谁能断言那干枯的胡杨林树枝不是人类自制的十字架呢? 生:谁能断言沙漠中那漫天的烟尘不是人类自己的骨灰呢? 生:谁能断言那被黄沙所吞噬的道路不会是人类通往地狱的黄泉路呢? (教室里的气氛日趋沉重又慷慨激昂) …… 师:同学们,人类如果永远凌驾于自然之上,如果还是把自然仅仅当作征服的对象,罗布泊的命运、胡杨林的命运、藏羚羊的命运就是未来人类自己的命运。所以,让我们深刻反思吧,拯救自然也拯救人类自己! (在师生反复诵读“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中结束全课。) 【教后感言】 这篇课文的收束很自然,也比较厚重而有力。这种收束方式给我的启示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如果能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巧妙整合课文资源,深入挖掘文本潜力,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特别是单元知识)的勾连,打通学生情感的隧道,促成教材本身使用的“可持续性”,是可以达到提升教学境界,厚实课堂底蕴的效果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敬畏自然,周国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整合单元内容,巧掀教学高潮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