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安县东京城镇东京城中学 刘光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语言及反问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鲲( )鹏 斥鷃( ) 蓬蒿( ) 咫( )尺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词语释义: 蓬蒿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咫尺 精巧 佳肴 相形见绌 二、导入 宇宙是神秘的,人类是智慧的,神秘的大自然带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间互相补充。 四、内容探究 1、学习一、二段: 学生阅读一、二段概括大意: 一段:提出“征服自然”的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二段:大自然窃笑人。 2、学习三至五段: ⑴ 学生阅读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类更高级的动物。 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⑵ 学生发表看法,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① 说说人类变化历史 ② 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③ 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④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代人类科学的成就? ⑤ 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的? 五、课堂练习 研讨与练习一。 六、作业 本文的新学词语较多,抄写于词语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相形见绌 美味佳肴 二、继续探索课文 学生阅读六至十段,概括大意: 1、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2、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的目的是什么? 3、自然界有目的吗? 4、本文是否有好有坏? 三、学习文中的反问句,体会作用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情感,找出本文中的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比较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四、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关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损害自然,敬畏自然不是一件坏事,这与保护自然也是一致的。 五、反馈 研讨练习四。 六、作业 阅读理解《“能吞能吐”的森林》。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敬畏自然,周国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敬畏自然》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