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语法修辞 1、比喻排比,感情炽热: “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把“航天器”比作“儿童玩具”,富有情趣,充分表现了从人类自身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弟兄”──手足之情,生动的比喻准确表明人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和作者对自然的珍爱之情。 “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融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感情炽热浓烈,表现“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情怀。 2、运用反问,语气强烈: “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这一反问句,否定了人们得意忘形的态度。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狼藉斑斑”生动地描绘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残酷,饱含愤怒之情,“矿坑”与“陷阱”的暗喻使人不寒而栗。“自掘”又写出了人类的愚鲁无知。这一反问句,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这一段写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全段以反问领起全段,强调宇宙是有生命的。“硕大无比”“永恒”描绘宇宙是一个广博的、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生命。连续五个反问句,如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潮呼啸而来,向人类呼唤要热爱自然中无处不在的生命,聆听它们独有生命的呐喊。 3、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就不难看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成,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4、运用拟人,形象亲切: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表现。 “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形态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诸如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山体在不断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却暂无声息,那就是一种“沉默的声音”。 “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这显然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课文所说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化的说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 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就具有可比性。但是,拟人手法毕竟是拟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会走向宗教。 5、对比运用,立论充分: 文章行文本身也很有特色。其特色有三点:一是总的概括与具体的展开相结合。先总说人类的智慧之于自然的智慧,犹如一滴水之于大海。然后展开,从几个方面议论人类的智慧,又用不少篇幅用具体的例子议论自然的智慧。二是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三是视野开阔。用自然的眼光看,用历史的眼光看,用长远的眼光看,用宏观的眼光看,使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6、思想火花: 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敬畏自然,周国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敬畏自然》语法修辞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