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阅读构思精巧、富有文采的寓言,切不可敷衍了事。随便读一读、说一说寓意还远不够,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本身,矫正过去不恰当的阅读方法。本设计的做法是创造性复述。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请两位同学分别复述寓言第一、二则。 二、众口评说两位同学的复述,明确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第一则必须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独具慧心”“行家”“慧心未泯”“举世无双”等词语勾画出了白兔的形象;“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等词语用对比手法,描写了白兔得到月亮前后赏月时的不同心态;“慷慨”一词两次出现,形成了文章两处转折:第一次“慷慨”打破了白兔的宁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二次“慷慨”给人留下一个启迪,造成白兔患得患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隐藏在这个“慷慨”里。第二则必须领悟到作者构思的奇妙:作者把极端脆弱之人拟定为王子,又极写他脆弱,所遭厄运突如其来不说,又极写其凶险,作者还借王子之口传达出寓意,借“我”与王子类似的经历告诉人们故事的普遍性,对人很有启发。 三、以《白兔和月亮》为例,尝试创造性复述。 1. 讨论,探究: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得引人入胜呢? 明确:根据文中的描述想象白兔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用形象通俗的口语来讲述,可以使故事更具体,更有吸引力;依照文章详写第一个转折的方法处理第二个转折,可以增强情节的曲折性;仿照许多寓言的形式给课文补充一个概括寓言蕴含的哲理的结尾,可以方便听众理解。归纳: 惯用的方法是变略为详,变平直为曲折,变单纯为丰富,变书面语为口语,变“死”的语言为“活”的表演,当然所有的形式都要注意表达的技巧。 2. 迁移,实践:创造思维和语言表达技巧练习:寓言结尾说“白兔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终于”一词可见她内心思虑之久,悟理之彻,你能把她说服诸神之王撤销决定的情形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吗? 四、创造性复述《落难的王子》。 提示:可拓展思维的点: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运时的心理及行动、在磨难中表现出的非凡的勇气、大彻大悟后的豁达等。可训练表达的点:倒叙的方式、“我”的角色变换及“我”的心理描写等。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设问式研读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善读寓言故事,就是要善于从故事中读出尽可能多的东西,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因此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各个角度问,你很快就会发现,看似浅显的文章实则蕴含着深意,浅文深读往往能给人意外的惊喜。 教学步骤: 一、简介寓言文体知识。说说你熟知的寓言故事,进一步认识寓言在简短的故事中寄寓着深刻的道理的文体特点。我们如何能从简短的故事中读出它寄寓的深刻的哲理呢? 二、学法介绍:设问式研读。设问式研读就是在研读课文时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巧妙设置问题,从而开启自己对文章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老师示例《白兔和月亮》: 我读这篇文章发现了许多的“两”,我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就词语设问:两个“慷慨”、两个“慧心”———两次出现的意思有什么细微差别? 就内容设问: 两种心境———同是赏月,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心境为什么会完全不同? 什么情况下能做到相同? 就结构设问: 两处转折———文中有哪两处转折? 各起什么作用? 就哲理设问: 两种关系———主人与奴隶是否是绝对的? 就形象设问: 两个人物———白兔和诸神之王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就寓意设问: 两种人生态度———白兔对待非分之财的态度和人类有何不同? 三、学法实践:用设问式研读法 独立阅读《落难的王子》,可参考老师示例,也可自主设问,能引发你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就行。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寓言虽短,寄寓的人生哲理却深,一则寓言往往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自主阅读寓言,不同的人体会并不一样。“悟哲理,写警句”的教学创意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步骤: 一、反复朗读课文,感悟文中哲理。同学们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教师点示:要想真正读透一篇寓言,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读。 二、请同学们把感悟到的哲理用简洁精练的警句形式表达出来。教师示例:《白兔和月亮》给我的启示是:有时拥有是一种痛苦,放弃反而带来乐趣。学生发言借用前人的也行,原创的最好。 三、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举一两个例子来论证警句的普遍意义。 四、素材积累:有关得失、财富、厄运的警句及相关典型论据。 【资料整合平台】 1. 有关寓言 寓言通常是一种有寓意的小故事。清人宣颖称之为“寄寓之言”,王先谦解作“言在此而意在彼”,都揭示了寓言的特点。“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它的使命在于揭示真理,总结教训,讽刺丑恶;特别需要揭露人们接触到却未曾意识到的荒谬。寓言虽是小道,作者却也须有干预现实的胆略和洞烛人生的识见。许多大家都是写寓言的好手。伊索、拉·封丹、克雷洛夫这些寓言作家姑且不说,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曾以科学家的思维和艺术家的激情创作了一百多篇寓言,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戏剧家和美学家莱辛同时也是杰出的寓言家,俄国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都写有相当精彩的寓言,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也擅长写寓言性的哲理诗。 2. 课文扩读材料 (一) 飞蛾与灯焰 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瞧! 人家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立即,影子变小了。 “嘿! 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人的话呢? 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来呀,快靠近我,靠近些,再靠近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子也不见了。(选自《中国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 塞翁失马(原文略) 使用建议:这两则课外寓言,一今一古。当代寓言《飞蛾与灯焰》形象生动,描写传神,有文采,可作为《白兔和月亮》的比读材料。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主观上理解痛苦产生的根由:白兔因有自知之明而受到肯定,飞蛾因无自知之明而招致毁灭。《塞翁失马》包括的祸福观(即福祸可以转化,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与课文的寓意有相通之处,可作为课文的引申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