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畏自然》教学杂谈
|
《敬畏自然》教学杂谈 【福建省邵武市第五中学 李惟书】
〖从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渗透环境教育〗
议论文方面的《敬畏自然》,我们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提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提出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导致自然界的惩罚。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 朱婷婷】
〖浅谈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
导语是教师讲课文之前,对学生讲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一节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因此如何设计好一堂课的导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
我在上《敬畏自然》一课的前一天,下班回家路上突然狂风大作,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用了这么一段话来导入新课──昨天傍晚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当时我正在马路边,看到路边的自行车都被吹倒在地,有几家路边小店的玻璃窗子都被狂风吹到地上,摔得粉碎,而路上行人都四处寻找避风的地方,找不到躲避处的人都站在路上,用手护着头,一动都不敢动,当时我的心里就产生一种想法: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大自然要是发怒,我们又有什么力量来与自然抗衡呢?所以我们不应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应该对之心存感激和敬畏。其实,这样的想法不仅仅是我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严春友先生就在他的文章《敬畏自然》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作了一次生动的阐释,从而告诉我们应怎样对待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
因为那场狂风大部分同学都亲身经历了,所以我在讲以上那段话的时候学生们都“心有戚戚焉”,很多人都时不时地点头。就这样,我仅仅通过一段简短的导入语,就使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巧妙地设计好导语,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学识,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鲍田中学 戴小云】
〖例谈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四大误区及对策〗
学生讨论合作流于形式: 一教师在教《敬畏自然》时,提问说:“作者认为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呢?请四人小组讨论三分钟。”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而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人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这种用的结果是: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形式在以班级为基础上的多样化,是既有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便于扩大信息交流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和研讨习惯,有利于激励学生竞争,激活创新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感,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种估测:
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并在具体操作时注意这样几点:
1、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讨论的问题,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2、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无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4、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应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形式”。
【广东省肇庆市第十二中学 伍秀卿】
〖快乐,学习语文的根本〗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我们在讲教材“例子”时,就要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借教材这“一斑”引出学生阅读兴趣的“全豹”,把与教材有关的文章引示出来。如果是名篇就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彩的背景或情节,以吊起他们的胃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快乐地自觉地阅读。
例如:在教学《敬畏自然》一文时,我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朗读一篇最近刊登在《广州日报》上的科幻小说《纸器时代》,学生一下子就被文章的内容吸引住了,并且很自然地知道,由于人们对纸的需求量过大而导致环境的突变,现代的人才消亡,几千年后的人就称我们生活的年代为“纸器时代”。学生对这方面的文章兴趣大增,我再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一些有关环保的科技短文给他门阅读起来,他们也能愉快地、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实了学生人类文化的背景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主要的是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无疑是对语文学习大有裨益的。事实也是如此,读书多的学生语文再差也是有底的,也比头脑聪明而懒得读书的学生成绩好。成绩好了,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就会更加愉快地去阅读,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就能从阅读中寻找到更多的快乐。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贵岙乡校 徐星忠】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有独特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阶段的思维方法。学生只有通过多阅读才能在离开课文提出或解答超出课文原意之外的新问题中发展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认识作者,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先导。许多课文作者是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才。了解他们的创造活动,认识他们的创造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早在1998年《敬畏自然》的作者严春友,针对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有其合理一面的观点,但是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的现实,提出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敬畏我们自己。引导学生阅读后,学生便能明白作者的一种创造意识,明白了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温州新星学校 刘日良】
〖多媒体课堂记录(1)〗
学校的公用多媒体教室只有一个,上多媒体的课一学期算下来也就那么几节。在一个与普通教室不大相同的地方上课,情境的变化必然也带来上课秩序、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前几节课,我都抢了个先,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说可记的不少,但都被我忽略了。今天算是心血来潮吧,想给自己的多媒体辅助的课堂留点影子,因此就开始了我的《多媒体课堂记录》。 图片清晰,目的更清晰(敬畏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敬畏自然的命题如何让学生接受其立论的观点及依据。严春友的文字材料哲理性强,缺乏形象的表述,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有难度。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在这里就得到了发挥,自然的神奇、人类的伟大或是渺小从图片等资料中得以很好的诠释。对大自然所抱有的“敬畏”的态度,在系列的图片观赏和谈论中得以确立,课堂上关爱保护以致害怕被破坏的心态在学生的心中滋生萌芽,整个课堂流淌着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和憧憬。关于文章的主题探讨利用了学生对图片的兴趣,创设了比较谈论的情境,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效果肯定优于普通的语文课堂。图片提供直观材料,讨论开发学生辨证思维,品读提升语言感悟能力,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一个课堂仅有的45分钟时间拥有了极大的信息量,这也是普通课堂不可企及的。 <img src="../..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敬畏自然,周国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敬畏自然》教学杂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敬畏自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敬畏自然》教学片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