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西街小学 孙艳丽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⑴ 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⑵ 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⑴ 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⑵ 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时: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⑴ 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⑵ 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 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⑴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⑵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⑶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⑷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⑴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⑵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⑶ 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⑷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⑴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⑵ 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⑶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⑴ 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⑵ 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⑶ 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练习设计】 1、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接着写了____,重点写了____,最后写了____。 2、歇后语连线: 张飞吃豆芽 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 装模作样 东吴招亲 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秤砣 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 小菜一碟 3、关于三国的成语请读一读, 再试着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 【教学建议】 1、教学时,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形象化的语言,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载体,教学中,注意品读课文当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补充资料】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病危期间吩咐杨仪,死后不能发丧,做一个假诸葛亮木像放在车上,一切事务照常进行。 诸葛亮死后,遗体装在灵车上的一个龛里,由三百多精心挑选的将士护送,要运回成都。 司马懿催动大军追赶蜀兵,以为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犹豫了,会不会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这时夏侯霸带着探子来报,五丈原蜀营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听说后,半信半疑,率兵开向五丈原,果然蜀营空空。他唯恐蜀军撤走,赶紧带领人马向前追杀而去。忽然间蜀军掉头杀了回来,只见中军“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飘动,四轮车上坐着一位活生生的诸葛亮!这可吓坏了司马懿,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于是勒马往回逃,魏军兵将丢盔弃甲,自相践踏。魏军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两个魏将赶了来,叫司马懿不要惊谎。司马懿停下来急问:“我的脑袋还在吗?”知道蜀兵已远去,他才放心了。司马懿到处探听蜀军的去向,而蜀军早已不见踪影。 后来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死了,蜀军已全部退回汉中。司马懿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草船借箭,罗贯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