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杨修之死 >> 正文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不是小说作家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不是小说作家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作家,早已是现行各种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上的定论,也已经被社会所“公认”。事实上,他是一个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杂剧作家,而根本就不是什么小说作家。

  1、把罗贯中当成小说作家是一种误解: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是一位杰出的小说作家,这是现行各种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上的定论,也是已经被社会所“公认的事实”。事实上,他是一个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杂剧作家,而根本就不是什么小说作家。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和创作,见于记载的可信的史料只有明初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中的数十字: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这算是罗贯中的小传,传后列其所作杂剧共三种:

    《忠正孝子连环谏》、《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这记录者是罗贯中的“忘年交”,且年纪比罗贯中小的,他所记录的罗贯中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杂剧作家,其中并没有任何关于罗贯中创作小说的记载。明代其他一些关于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记载都出现在明中叶以后,也就是在罗贯中生活的时代大约200年以后,所以都不能算是可靠的文献。

    元代乃至元末明初,是杂剧创作流行的时代。这一时期民间的另一种文艺形式就是说书艺术,但这一时期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出现,今人所能见到的只有一本说书艺人使用的底本性质的《三国志平话》,全书也只有6万多字。到了明中叶,也就是罗贯中之后大约200年,各种长篇小说才陆续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其中的一些小说,如《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上都出现了罗贯中“编次”的字样。到了现代人编写的各种文学史和小说史中,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就俨然成了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这实际上是因疏于考证而造成的一种误解。

    标明为“罗贯中著”的那些明代的小说,人们早就看出许多都是冒名假托。至今被信为罗贯中所著的小说只有《三国演义》和《三遂平妖传》两种。所以,我们只要能够拿出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两部书并不是罗贯中作,罗贯中作为“小说家”的桂冠就应当被取消。

  2、《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中叶,是在说书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作者不可能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

    要澄清罗贯中是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这一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需要调查,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要搞清《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目前,在国内大体上可以看到17种明清时期刊行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笔者自1986年开始涉足《三国演义》研究领域,十多年来详细调查并系统阅读了这17种版本,基本摸清了《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经过仔细阅读校勘这些版本,初步澄清了这样的事实:    ⑴ 《三国演义》是在自北宋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不断说唱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某个人的创作。其祖本亦即最初写定的本子是明代建阳书坊的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证据是:只有该本保留着根据说唱艺术作原始记录所造成的方音错误,如将“秦始皇”误写成“秦始王”、将“黄权”误作“王权”,并且从该书中找到了大量的“虽”、“须”混用的例子。“王”、“皇”不分或者“王”、“黄”不分,“虽”、“须”混用,从方言语音上看,只能是南方方音造成的。这类错误在其他各本中都基本得到了纠正。由此可以断定,这是一个最早写定的本子。其最初写定者自然应是南方人,而决不会是元末明初的太原人罗贯中(详请参阅《光明日报》2001年12月17日所刊拙文《〈三国演义〉的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    ⑵ 明中叶出现的以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为代表的各种坊本,如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乔山堂本《三国志传》、双峰堂本《批评三国志传》、联辉堂本《三国志传》、汤宾尹本《三国志传》等,都与元刊《三国志平话》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证据是:由于古代说书艺人缺乏历史知识,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点在“许昌”都不知道,而误认为曹操当时的大本营在“长安”。元刊《三国志平话》中说曹丕代汉所筑的受禅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有一村,名凤凰村,此处筑一台,名受禅台”。上述几种版本中也都有个别处将“许都”误写成了“长安”(如《关云长刮骨疗毒》一节中有“却说关公自斩了庞德,威声大震,华夏皆惊,报到长安,曹操大惊”的说法)。我们可以想象,明中叶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最初形成时,由一个不知名的下层文人根据说书艺人在书场上的讲说记录而成,随后又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对其进行加工,而后刊刻问世。由于这样一部书文字加工的工作量太大,结果导致了上述错误的存留,上述其他几种版本直接或间接承黄正甫刊本而来,又都因袭了这样的错误。    ⑶ 学术界公认的最早刊本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其实并不是最早出现的版本。证据是:上述方音和地理错误,在嘉靖壬午本中都得到了纠正。从目前所能调查到的版本来看,在嘉靖壬午本出现以前,起码已经有6种版本在民间流传着。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的出现要比它早20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还有若干种刻本出现,上面所列的几种版本都具有早于嘉靖壬午本的特征。当然,上述几种版本中,有的是万历年间刊印的,但它所依据的版本却是早于嘉靖壬午本的,而不是根据嘉靖壬午本删改而成。到了明末清初,各种经过加工修改的《三国演义》版本继续不断涌现,直到毛宗岗评本《三国志演义》出现,这些版本才逐渐被取代,而形成毛评本独统天下的局面。搞清楚《三国演义》版本演变的基本线索,对我们澄清罗贯中究竟是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证据就是认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该书的最早刻本,并且根据该书的题署和序确定其作者就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现在,我们通过版本调查知道了《三国演义》一书的版本演变情况,知道该书其实是在说书艺术的基础上加工成的,知道了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不是该书的最早刻本,也不可能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的原作,所以对这个传统的说法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演变的情况是:保留着说书艺术的明显痕迹的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作为明中叶最早出现的版本,全书从头至尾都没有书作者的名字。紧承该书而来的朱鼎臣本《三国志史传》和乔山堂本《三国志传》所依据的底本,这两个早期出现的版本上也没有作者的署名。题作“罗贯中编次”的至少已经是第四个版本了。为什么会如此呢?一个基本事实是,对于看重仕途的明代读书人,最初没有人愿意以小说作家自居。但一部大书已经出现,没有一个作者也说不过去,在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出现以后,又有其他书坊对其进行加工翻刻,也许是某一书坊的老板出此奇招:干脆借一个古人的名字。于是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被拉出来,作了明中叶才出现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后人不察,遂信以为真,岂不可叹!

  3、《三遂平妖传》是明中叶以后才出现的一部抄袭模仿之作,与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毫无瓜葛:

    题署“东原罗贯中编次,钱塘王慎修校梓”的明万历刻四卷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198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时,标明为“罗贯中著”。该书第一卷全部和第二卷第18页以前的部分系后人补刻,姑且置之不论。我们将除此之外的原刻部分与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作对勘,却发现《三遂平妖传》(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为准,以下简称《平妖传》)有不少内容抄袭了《水浒传》(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版为准)。《平妖传》原刻部分有“赞词”12首,其中8首见于《水浒传》,因篇幅所限,此不一一摘引原文,仅将题目位置罗列如下:

   ⑴ 《平妖传》第七回中圣姑姑宴请卜吉的“赞词”与《水浒传》第二回写王都尉宴请端王的“赞词”基本相同;    ⑵ 《平妖传》第十回描写圣姑姑在莫坡寺作法化出的境界文字与《水浒传》第五十三回中描写“紫虚观”仙境的文字有一部分相同;    ⑶ 《平妖传》第十一回咏包待制的“赞词”与《水浒传》第二十七回咏陈文昭的“赞词”基本相同;    ⑷ 《平妖传》第十三回,写胡永儿在贝州身着孝服卖泥蜡烛的“赞词”与《水浒传》第三十二回,咏刘高妻的“赞词”仅异一字;    ⑸ 《平妖传》第十七回,写文彦博早朝时所见景象与《水浒传》第一卷写“天子驾座紫宸殿受百官朝贺”的景象,两处所用文字亦仅一字之异;    ⑹ 《平妖传》第十七回,写文招讨(文彦博)“落阵逃走”、“慌张愁闷”的情形与《水浒传》第五十六回写“徐宁纳闷”两处所使用的文字亦基本相同;    ⑺ 《平妖传》第十九回,写文招讨在“帐中忧虑”,不觉“天色夜深”,咏月夜情景的文字与《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写宋江与阎婆惜“在灯下对面坐着,都不作声,各自肚里踌躇”,看看“天色夜深”写外面月夜情景的文字亦无多少出入。     这些内容,如直指为《平妖传》抄袭《水浒传》,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会是相反?或者还会有人说:罗贯中曾经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会不会是他在创作《平妖传》时重复使用了这些“赞词”?这其实都是不可能的。请看《平妖传》第二十回,写王则和胡永儿被押往法场时的情景所用文字,与《水浒传》第六十二回写卢俊义被押往法场的情景所用文字,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平妖传》: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皂纛旗招展如云,柳叶枪交加似雪。犯由牌高贴,人言此去几时回;白纸花双摇,都道这番难再活。长休饭,喉内难吞;永别酒,口中怎咽?高头马上,破法长老胜似活阎罗;刀剑林中,行刑刽子犹如催命鬼。

    《水浒传》: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皂纛旗招展如云,柳叶枪交加似雪。犯由牌前引,白混棍后随。押牢节级狰狞,掌刃公人勇猛。人言此去几时回;白纸花双摇,都道这番难再活。长休饭,喉内难吞;永别酒,口中怎咽?高头马上,监斩官胜似活阎罗;刀剑林中,掌法吏犹如追命鬼。可怜十字街心里,要杀含冤负屈人。

    两首词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少了三句,另外加了几句。但相同的句子仍然占了大半。很明显,这两首赞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在《水浒传》中,作者是站在卢俊义的立场上来写官府杀“含冤负屈人”的。况且,有石秀劫法场在后,这人终不能杀成,所以,作者对杀人者的“威严”和“可恶”抱了一种嘲骂的态度,因而才有“破鼓响”、“碎锣鸣”等句子。在《平妖传》中,作者自始至终都是站在大宋王朝一边来写的,杀王则、胡永儿等又是奉圣旨而杀,因而这杀人不仅正当,而且也应是极威风的。然而,其中却也用了“破鼓响”、“碎锣鸣”等带有明显嘲讽意味的句子,这就不免露出了它是抄袭来硬加进去的痕迹。

    《平妖传》中还有一段文字与《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的文字相仿佛。先看《平妖传》第十一回:

    两边摆着做公的众人,见温殿直眉头不展,面带忧容,低着头不则声。内中有个做公的,常时温殿直最喜欢他。其人姓冉名贵,叫做冉土宿;一只眼常闭,天下世界上人做不得的事,他便做得,与温殿直捉了许多公事,因此温殿直最喜欢他。

    再看《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却有一个三都捉事使臣姓冉名贵,唤作冉大,极有机变,不知替王观察捉了几多疑难公事。王观察极是爱他。当日冉贵见观察眉头不展,面带忧容……

    在《平妖传》中说冉贵叫做“冉土宿”,但下文紧接着也就同《勘皮靴》一样。叫他“冉大”了。两个故事降服妖僧的办法是一样的,《平妖传》第十三回中是一个道人出来向包大尹献计道:“他(弹子和尚)是妖僧,可将猪羊二血、马尿、大蒜蘸在箭头上,那妖僧的邪法便使不得了。”在《勘皮靴》中,是滕大尹自己说:“我闻得妖人善能隐形遁法,可带些法物去,却是猪血、狗血、大蒜、臭屎,把他一灌,再也出豁不得。”此外,两个故事中的大尹在捉了妖僧以后升厅时说的话也非常一致。《勘皮靴》中写到妖僧孙神通被捉后,府尹大怒喝道:“叵耐这厮,帝辇之下,辄敢大胆,兴妖作怪,淫污天眷,奸骗宝物,有何理说!”《平妖传》第十三回中,弹子和尚被捉,包大尹亦说道:“叵耐你这妖僧,敢来帝辇之下使妖术搅害军民,今日被我捉回,有何理说?”由此可见,这两个故事中的相同之处,决然不会是巧合。那么,到底是谁模仿了谁呢?可以肯定地说,是《平妖传》模仿了《勘皮靴》的故事。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平妖传》的作者在模仿《勘皮靴》的故事时,失手将只有《勘皮靴》中才会有的东西,误抄到《平妖传》中来了。《勘皮靴》中的缉捕使臣是王观察,观察是职称,所以其中写到王观察无计奈何,冉贵劝他时说“观察且休要输了锐气……”而《平妖传》中的缉捕使臣是温殿直,殿直亦是职称。按理冉贵对温殿直说话,只能称他为“殿直”,但在第十一回中,写冉贵劝他时,却也说了“观察不要输了志气”、“观察稍等”之类的话。这也显然是模仿时粗心大意所致。

    需要说明的是,容与堂本《水浒传》刻于万历四十年,冯梦龙的《醒世恒言》成书于明天启七年(1627),都晚于《平妖传》的刊刻时间,所以《平妖传》所抄袭的的内容,不可能是上述二书。但学术界公认,在容与堂本《水浒传》之前早已有《忠义水浒传》流传;《醒世恒言》出版以前,早在《宝文堂书目》中就有《勘靴儿》一目。《平妖传》中的这些文字定是从这些早期刊本中抄来的,肯定不会是出自罗贯中之手。

    类似的抄袭模仿的例子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它其实是由说书艺人不断演说、经过世代累积在明中叶才形成的;《三遂平妖传》则是一部明嘉靖以后才出现的拙劣的抄袭模仿之作。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既不可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也绝不是《三遂平妖传》的作者,他也就不可能是什么小说作家。那么,罗贯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还是明初无名氏所作的《录鬼簿续编》中的记载最可靠:他是一个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杂剧作家。


    ──本文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所著《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一书,对该问题有详尽考证,该书已于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卷十三《关云长刮骨疗毒》一节中,将“许都”误为“长安”(见左起第四行),这种错误在其他《三国志传》版本中也有,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这类错误都已纠正过来了。这是黄正甫刊本早于嘉靖壬午本一个重要证据,也是其他一些万历以后出现的《三国志传》所依据的底本早于嘉靖壬午本的重要证据。

    嘉靖壬午本中与黄正甫刊本相对应的“虽”、“须”二字混用的讹误均已改正。此是该本卷五《玄德匹马奔冀州》一书中将“必虽”改正为“必须”(见右起第三、四行)之一例。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罗贯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不是小说作家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3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竞赛式教学…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自学评估
    《杨修之死》说课稿4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2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杨修之死》原文和译文
    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2)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
    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杨修之…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说课稿3
    《杨修之死》教学体会
    <<杨修之死>>的背景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点评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免费《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杨修之死》原文及译文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免费《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2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
    课文杨修之死研讨
    《杨修之死》电子教材
    《杨修之死》主题思想
    罗贯中小说人物化身另有其人 “罗学…
    反读三国:罗贯中的深意
    关羽斩罗贯中
    曹操借刀杀祢衡
    《杨修之死》问题研究
    曹操诈病
    杰出的古典小说大家罗贯中
    《杨修之死》研讨与练习说明
    《杨修之死》教学建议
    热爱生命 学会生存──《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参考图片
    罗贯中故里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从《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帝王之术
    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与中国历史潜规则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自夸者不长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曹操梦中杀人
    《杨修之死》通假字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该死的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杨修之死》难句解析
    《杨修之死》词语解释
    《杨修之死》多音字辨析
    《杨修之死》形似字辨析
    《杨修之死》生字注音
    《杨修之死》素质教育新学案
    许家沟惊现斗板图案隐含“罗贯中”
    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有关杨修
    《杨修之死》学法建议
    《杨修之死》内容提要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杨修之死》中心思想
    《杨修之死》参考资料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
    《杨修之死》写作特色
    《杨修之死》课文分析
    《杨修之死》研读赏析
    《杨修之死》问题探究
    《杨修之死》疑难解析
    诗宗曹操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强化练习
    读《杨修之死》有感
    读《杨修之死》有感
    《杨修之死》重难点讲解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结构分析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杨修之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罗贯中简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的线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整体把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学习指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写作特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杨修之死》的反思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吗
    《杨修之死》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