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吴 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文言词义、句义。 ⑵ 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⑶ 准确复述课文情节,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过程与方法: ⑴ 归纳杨修的性格与他被杀之间的关系。 ⑵ 迁移拓殿,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丰富他们的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学伤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培养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选用典型事例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巧妙的材料安排,完整严谨的情节结构。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的有关知识及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 激趣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中国出了一个电视明星,他不是唱歌的,也不是跳舞的,他是一个说书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易中天,是他引起了一股新的“三国热”,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这股热潮来品评这些三国人物吧!→课题《杨修之死》。 二、预习准备情况检查 1、学生交流《三国演义》和罗贯中的有关知识展示: ⑴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⑵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相传是施耐耐庵的学生,共同创作《水浒传》。 ⑶ 学生互相交流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2、重点及疑难字句的疏通: 庖 肋 肺腑 辕门 恃才放旷 汔 晌 佯 恶 世子 朝歌长 簏 径 伺 谮 然 叱 麾 拈 绰 三、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情节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哪几件事?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 归纳: ⑴ 鸡胁事件 ⑵ 阔门事件 ⑶ 一盒酥事件 ⑷ 杀近侍事件 ⑸ 吴质事件 ⑹ 使植杀门吏事件 ⑺ 教曹植答教事件 2、这七件事在安排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⑴ 前四件事是关于杨修自己,后三件事是与争寺太子有关。 ⑵ 在叙述方式来看,采用了插叙。 3、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归纳:使中心突出,前后照应,避免平铺直叙。 四、精读课文,提炼人物形象 杨修:恃才放旷,自作聪明 曹操:心胸狭窄,阴险狡诈 五、体验与反思 关于杨修之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携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曹操,还有人认为另有原因,你持哪一种观点呢?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展开辩论。 六、拓展与延伸 1、为杨修墓碑上写一句挽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罗贯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