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杨修之死 >> 正文

 

杨修之死与中国历史潜规则

杨修之死与中国历史潜规则   宫贤鹏       杨修此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后汉书》称他“好学,有俊才”,而且他是名门之后,出身弘农杨氏,其曾祖杨震,在《后汉书》中单独列传,家族中“四世太尉”,极其显赫。然杨修恃才傲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最后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其结局不能不令人叹息。正史中称像“鸡肋”这种猜中曹操心思的事件很多,但具体是什么没说。《三国演义》中则有阔门、“一合酥”、曹操梦中好杀人等事件,这可能是罗贯中杜撰的,但却与正史中杨修的行事作风颇为吻合。对杨修之死,《三国志》和《后汉书》认为是由于杨修锋芒毕露,遭曹操所忌,而且因为他是袁术的外甥,恐为后患,借着“鸡肋”事件的由头将他杀死。《三国演义》以一首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认为他是被才所误。冯梦龙《智囊全集》中评述:“德祖聪颖太露,为操所忌,其能免乎?”几乎一致的是,他们都认为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嫉妒他的聪明。这种观点固然不错,但往深一层考虑,曹操身边能人异士很多,如荀彧、荀攸、贾诩等人的聪明才智绝不下于杨修,为什么他们都没事呢?其实,这里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潜规则,就是臣子绝对不能比君王聪明,不能比君王更有才华,不能比君王更富有……总之,各方面都要比君王差。由此推出:下属绝不能比上级优秀,也可以说必须比上级傻。

  杨修如果只是有才,他不会被曹操所忌杀,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会被曹操所忌杀。但他偏偏跟曹操较上劲了,把曹操那点小心思全看透了不算,还非得在众人面前抖搂一番,虽表面赢得了曹操的赞赏,但却招来了杀身之祸。曹操并非心胸豁达之人,他生性多疑,而且好面子,喜欢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设法掩盖。可偏偏杨修不知好歹,处处揭穿他,他在心里肯定对杨修恨之入骨。被一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人恨之入骨,结果还能好吗?杨修好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这也是犯了大忌的。古代帝王之术讲究的是神秘主义,皇帝们之所以喜怒无常,也是不想让臣子轻易猜到自己的心思,要的就是“伴君如伴虎”的震慑效果,让大臣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是天子被臣下看得透透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我被你杨修看得赤裸裸的,多没有安全感啊,不杀你还等什么?!上级都不喜欢太聪明的下属,帝王更是不喜欢,你比我皇帝还聪明,你的功劳盖过了我,那你在百姓中的威望比我还高,我这皇帝还怎么做啊。因此,历史上太聪明的人是不吃香的。能够飞黄腾达的,多是那些“外若痴直,内实狡黠”之辈。安禄山就是他们中的代表,《资治通鉴》记载:“禄山在上前,应对敏给,杂以诙谐。上尝戏指其腹曰:‘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尔!’对曰:‘更无馀物,正有赤心耳!’上悦。又尝命见太子,禄山不拜。左右趣之拜,禄山拱立曰:‘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上曰:‘此储君也,朕千秋万岁后,代朕君汝者也。’禄山曰:‘臣愚,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不得已,然后拜。上以为信然,益爱之。上尝宴勤政楼,百官列坐楼下,独为禄山于御座东间设金鸡障,置榻使坐其前,仍命卷帘以示荣宠。命杨铦、杨锜、贵妃三姊皆与禄山叙兄弟。禄山得出入禁中,因请为贵妃儿。上与贵妃共坐,禄山先拜贵妃。上问何故,对曰:‘胡人先母而后父。’上悦。”这个安禄山表面看起来傻得够可以,但却让唐玄宗很高兴,你见了太子也不下跪,只知道有皇帝,皇帝妃子同坐,却先拜妃子再拜皇帝,完全是一个还未开化的蛮人,对皇位永远不会有威胁,地位再高也让人放心。没想到安禄山原来是扮猪吃虎,最后把他赶出了长安城,从此只能“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所谓潜规则,是一种潜藏的规律性的东西,它存在于从古至今的官场上,皇帝和臣子只是这一规律的形而上。因为人的内心都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各方面都没人胜过自己。而当官的更是不希望下属比自己聪明比自己有才华,不希望有一个能够看透自己心思的聪明下属,因为他会影响自己的地位。而他们手中有权力,他们可以利用权力排挤掉这些人,然后选择一些不会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平庸下属,这样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一潜规则,在现代被英国历史学家帕金森总结为帕金森定律,终于上了台面,成为商界和政界成功人士可以名正言顺学习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一历史的潜规则,说白了就是你必须比领导傻,要让领导觉得他自己很聪明。只有这样,你才能混得下去。“晋、宋人主多与臣下争胜诗、字,故鲍照多累句,僧虔用拙笔,皆以避祸也。”你可以聪明,但在领导面前必须夹起尾巴,把锋芒藏起来。杨修就是因为没有聪明到大智若愚的境界,不懂得装傻,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罗贯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杨修之死与中国历史潜规则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3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竞赛式教学…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自学评估
    《杨修之死》说课稿4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2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杨修之死》原文和译文
    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2)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
    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杨修之…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说课稿3
    《杨修之死》教学体会
    <<杨修之死>>的背景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点评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免费《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杨修之死》原文及译文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免费《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2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
    课文杨修之死研讨
    《杨修之死》电子教材
    《杨修之死》主题思想
    罗贯中小说人物化身另有其人 “罗学…
    反读三国:罗贯中的深意
    关羽斩罗贯中
    曹操借刀杀祢衡
    《杨修之死》问题研究
    曹操诈病
    杰出的古典小说大家罗贯中
    《杨修之死》研讨与练习说明
    《杨修之死》教学建议
    热爱生命 学会生存──《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参考图片
    罗贯中故里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从《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帝王之术
    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自夸者不长
    罗贯中简介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曹操梦中杀人
    《杨修之死》通假字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该死的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杨修之死》难句解析
    《杨修之死》词语解释
    《杨修之死》多音字辨析
    《杨修之死》形似字辨析
    《杨修之死》生字注音
    《杨修之死》素质教育新学案
    许家沟惊现斗板图案隐含“罗贯中”
    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有关杨修
    《杨修之死》学法建议
    《杨修之死》内容提要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杨修之死》中心思想
    《杨修之死》参考资料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
    《杨修之死》写作特色
    《杨修之死》课文分析
    《杨修之死》研读赏析
    《杨修之死》问题探究
    《杨修之死》疑难解析
    诗宗曹操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强化练习
    读《杨修之死》有感
    读《杨修之死》有感
    《杨修之死》重难点讲解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结构分析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杨修之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不是小说作家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的线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整体把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学习指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写作特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杨修之死》的反思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吗
    《杨修之死》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