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城一中 张争艳
师:(导入)人们常说 “三国看智,水浒看勇。”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其实,在《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就是杨修。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探索此中奥秘,或许会对我们的人生也有一些启迪。 多媒体出示课题 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那么你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最喜欢读小说的哪个要素? 生:人物、情节。 师:好,有同学说人物,有同学说情节,那咱们就从最感兴趣的开始,进入咱们的第一个环节,感知情节析形象。(出示多媒体“感知情节析形象”) 师: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给大家发一个表格(见尾页附要),现在分小组讨论,分析一下情节,看看塑造的是什么样的典型人物,等会儿我们请小组的代表来交流大家的讨论成果。 师:那么在交流的过程,大家注意一下,你可以查字典,可以看书下的注释,同样,你可以来看看老师给大家的补充资料,分小组开始迅速完成这个工作。 出示多媒体: 鸡肋( lèi ) 数( shuò )犯 叱( chì )退 心恶( wù )之 佯( yáng )惊 曹丕(pī) 高阜(fù) 拈(niān)弓 主簿(bù ) 恃(shì)才放旷 匙(chí) 禀(bǐng)请 伺(sì )察之 诈(zhà)
世子: 王侯爵位的继承人 答教:为应对尊长的提问而于事前拟好的答案 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夏侯谆: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夏侯,复姓 朝歌长吴质:朝歌,汉代所置的县份,故地在今河南境内;长,县的行政长官。汉代制度,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为令; 万户以下的小县长官称“长”。吴质,曹丕的亲信。 魏延:刘备手下的大将。 庞德:曹操手下的大将
数犯曹操之忌(屡次)(禁忌) 适庖官进鸡汤(正逢) 人皆不晓其意(明白) 丕如其言(依照) 植然其言(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 (就)
生:讨论交流。 师:好,老师看了一下,有很多小组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讨论成果,哪个小组来发言,交流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我觉得按照时间顺序的话,第一个杨修的行为应该是杨修提议改造花园门,第二个应是杨修分吃一合酥,第三件就是梦中杀人事件,第四件杨修告发曹丕,第五件是杨修教曹植斩门吏,第六件杨修为曹植作答教,第七件就是鸡肋事件,最后导致曹操杀杨修。 师:鸡肋事件导致曹操杀了杨修?老师问你,曹操是以鸡肋事件为什么? 生:为借口而杀了杨修。 师:因为杨修怎么样了? 生:看穿了曹操的心思。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事情后来究竟如何发展呢?曹操是否撤兵了呢?战事的最终结局如何呢? 生:兵败了。 师:那我们来看看刚才讲到的鸡肋事件,曹操把杨修给杀了,杀了之后曹操也败了,败了以后怎么样呢? 生:曹操厚葬了杨修。 师:这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呢? 生:十到十二自然段。 师:那么鸡肋事件前面杀杨修的是哪几段? 生:一至三段。 师:刚才那个同学观察的十分仔细,她说在表格上老师给大家写的是时间顺序来写的事件。 师:刚才找到的书本上的和老师给的表格上顺序是否一样呢? 生:不是。 师:如果我们把书中的中间六个故事撤掉,前后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吗? 生:可以。 师:我们再把这六件事放到原处去,这叫什么写法? 生:插叙。 师:不错。在完整的故事中间,插入其它故事,使人物更加生动,情节更加曲折,主题更加丰富,这种手法就是插叙。 师:由此,你们看到了杨修的什么性格? 生:我认为杨修十分恃才放旷,他认为自己有才能就无所顾忌。 生:杨修实际上是卖弄小聪明,却没有什么大韬略。 生:杨修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有一点聪明就想表露出来。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杨修的这些行为,曹操对此有何反应呢? 生:第一件造花园门的时候,杨修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于是曹操有些嫉妒。第二件分吃一合酥的时候,曹操是心恶之。第三件梦中杀人之事时,曹操是愈恶之。 师:好,老师打断一下,现在曹操为什么会愈恶之了? 生:杨修猜中了曹操的心思。 师:如果说前面的分吃酥,杨修只是卖弄小聪明的话,在这里杨修已经看穿了曹操的心思,所以说他愈恶之。 生:杨修告发曹丕,因为曹操没有找到证据,所以认为杨修诬陷曹丕。出园门的时候,杨修告诉曹植,曹操大怒,从此不再喜欢曹植,作答教的时候,杨修告诉曹操一些军国大事,曹操知道了,就有了杀修之心。鸡肋事情只是曹操杀杨修的一个借口罢了。 师:鸡肋事件,曹操是如何对待的? 生:鸡肋事件,杨修以为自己很聪明,就误解了曹操的意思。 师:我们看看曹操在文章中是怎么说他的? 生:曹操大怒。 师:然后做了什么事情? 生:然后就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师:刚才老师说到了,还有没有,除了推出斩之以外,这个鸡肋事件,曹操后面还做了什么没有? 生:后面曹操战败了之后,他就将杨修收尸厚葬。 师:曹操这么多对杨修的一些反应,表现出曹操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多疑、奸诈、虚伪。 生:忌才。 生:残忍。 师:多媒体展示: 杨修之事 曹操之态 1.解门阔 逐 甚忌之 2.分吃酥 心恶之 3.揭杀人 渐 愈恶之 4.告曹丕 愈恶之 5.教曹植 加 操大怒 6.作答教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7.释鸡肋 深 大怒,推出斩之厚葬之 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阴险残忍 虚伪多疑 卖弄聪明 疏放不羁 狡猾奸诈 老谋深算
师:由此可见,杨修所做的这七件事引起了曹操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二人由生活小事中的智力游戏的对抗,到人格政事的冲突,矛盾冲突逐步激化,致使曹操借军法斩了杨修,而正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也突显了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展示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师:那我们想想,你们在所学的历史中曹操是这个形象吗? 生:不是。 师:那在你们所学的历史中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他是很爱才的。 师:爱才是吧,刚才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中就有的。 生:他很有志向,并且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他写过《龟虽寿》。 师:多媒体展示: 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公元155-220),是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开创“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他字孟德,沛国谯人,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及丞相,后又封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他在历史上曾统一北方,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师:说的好,确实在历史中的曹操御军20余年,他手不释卷,登高必赋,是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那么把曹操写成这样一个“千古奸雄”形象,完全是罗贯中个人的“拥刘反曹”思想所为。所以说大家要在阅读中注意历史演义小说与历史史实的区别,让我们学会全面、客观、科学的去阅读各方面的文学著作。 多媒体展示: 1、历史著作与历史演义小说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是科学,后者是艺术,科学要求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艺术则应遵守艺术创作的规律。 2、历史与历史演义小说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历史演义小说取材于历史 ,但又不等同于历史。 3、历史演义小说与其他小说的区别在于,历史演义小说的主要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面貌要符合历史真实。 4、在主要故事内容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应大胆进行艺术虚构。总之,我们把敷演史传,偏重叙述朝代兴废争战之事,而又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小说称为历史演义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来源于历史,但它并不是历史。我们看历史演义小说是要抱着“姑且看之”的态度去看待,才不会走入历史的误区。 师:(过渡)在矛盾冲突中,罗贯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让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们不妨来做一回大师,来咬咬文,嚼嚼字,去感受名著中的文化魅力,现在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版块,“咬文嚼字看文化”。说起咬文嚼字,我们就从字开始,品品字里行间里的文化味道。 多媒体出示:“咬文嚼字看文化” 师:看看,故事里面第一个和“字”有关的事件是什么? 生:改造花园门。 师:杨修对这个事是怎么解释的? 生:“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师:曹操他怎么样?嫌这个门“阔”?我们来看看一般的人总是希望这个门越大越好,有一种气势非凡,那么曹操为什么还嫌门“阔”了?你们猜测一下。 生:因为曹操是一个虚伪奸诈、多疑的人,他可能是想通过这个事情找出能读懂他心思的人,然后读懂他。 师:哦,你是猜的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他想借这个机会展示一个他的才能。 生:我想他是想低调一点。 师:好,大家的猜测认为都很好,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古代建筑有什么文化内涵,请大家大声读一下大屏幕上的资料,告诉我你们读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 等级制度:“礼”在传统建筑中的具体表现。 出于对秩序的要求,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从公元7世纪起,就制定了皇族、贵族、官员和普通百姓建筑上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式样等方面的限制条文,并被纳入法典。如果违规,会被视为犯法行为,严重的有可能会因此而丧命。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生:古代的建筑都有森严的等级制度。 师:对,古代建筑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好,我们来看看这个曹操是皇帝吗? 生:不是。 师:那我们来看看第七自然段中,说到“欲立植为世子”为何不是太子呢?世子是什么? 师:世子是王候爵位的继承人,那么太子呢? 生:皇帝的继承人。 师:所以说曹操他在这里立的是世子,实际上曹操他也很聪明,我们再来看一看,他长期打着天子的旗来号令诸侯,他不换皇帝,他利用现成的皇帝来号令天下,号召诸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说曹操他是立世子而不是立太子,他也一辈子不称帝。 多媒体出示: 挟天子以令诸侯(立世子不是立太子、一辈子不称帝)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现在有两个原因了,老师还来告诉你们一个,按照审美的观点来看,我们学赤苏州园林,讲究的是秀美,而只有那些皇家园林比如圆明园、颐和园,才讲究壮丽、雄美,气势宏大,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曹操为什么嫌门“阔”?讨论一下,告诉我结果。 生讨论。 生:他从政治、美学、人事角度来看,这个门太大了。 师:他能不能做个大门?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是丞相,不是皇帝。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作为臣相的曹操不能和皇帝并驾齐驱,更不能凌驾于皇帝之上,中国的封建统治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文学也无不渗透着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所以,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这也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方法。 师:再来看看,第二个和字有关的是什么? 生:一合酥。 师:大家再来把我的这几个齐读一遍。 多媒体展示:一合酥 生读。 师:大家翻翻字典,是念hé吗?大家读对了没有? 生查字典 生:应念gě,一合(gě)酥。 师:为什么念gě呢? 生:是我国古代的容量单位,是一升的十分之一。 师:杨修对这个一合酥作何解释的? 生:一人一口酥。 师:可横着看不是的呀! 生:竖着的,古代排版是竖着的。 师:所以,要学会规范用字。 多媒体出示: 合非盒 ①按照《汉书律历志》曰:"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则这里的"一合",应该是个计量单位,而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一包"或者"一盒子"的意思;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注:"合"又读gě,容量单位; ②再查《说文解字》中只收有"合"字,并无"盒"字,而《说文解字》是由许慎(约公元54年一149年)编纂的,因此应该在三国的时候应该还没有这个"盒"字;而且,古人写字是竖写的,如果是"盒"字就应该念成"一人一口皿酥",这样就解释不通了,只有是"合"才可以说得通;所以"盒"字的产生可能是由后人取"皿"字的储物之意与"合"字的其中一个字义结合衍生而来的。 ③或许作为课文的编者只考虑了用字的规范性而没有考虑到古代根本就没有"盒"这个字,因此用了"盒"字。但是,做为一个历史故事,还是要尊重历史上文字的用法,而且以现在的用法,是不能合理地解释这个故事的,所以还是用"合"字,然后在后面加个注解解释一下比较好,不然,难免有误导之嫌。 师:刚才知道了“合”是容量单位,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一包”或者“一盒子”的意思,许慎编篆的《说文解字》里只收有“合”字,而无“盒”字,因此三国时还应该没有“盒”字,并且,如果有“盒”字的话,就应该在下面加上“皿”字,竖着念就成了¬—— 生:一人一口皿酥。 师:合不合意? 生:不合意。 师:所以在阅读名著的时候,你就要思考一下,怎么样规范用字,同样,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规范用字。 师:(过渡)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名著中有人物情节值得我们去喝彩,也有文化值得我们去玩味,当然更重要的还需要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师: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三个版块:以史为鉴探人生。多媒体出示。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来看一看,曹操是借惑乱军心之罪而杀了杨修,我们再细想,假设,没有鸡肋事件,曹操还会杀了杨修吗? 生:会。 师:我们来看看杨修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我认为有两点原因:第一点是杨修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曹操非常嫉妒他,曹操担心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对他自己造成祸患,所以把他杀掉;第二点是由于杨修现在是帮着曹植的,他已经卷入了曹丕和曹植的世子战争之中,他必将成为牺牲品。 师:她说的很好,她总结了两点,第一点是曹操忌才,第二点是因为杨修卷入到了他们的世子之争中。 生:我觉得杨修是曹操独裁的牺牲品,因为在曹操的独裁下,他是不允许任何人将他心思看透的。就好像我们的老师教我们读书一样,虽然老师已经对问题心中有了答案,但是他常常还是会说同学们,你们讨论一下。(生笑)这也体现了杨修太聪明,他能够看透人心,正是因为他太聪明,所以曹操很忌才。 师:他还是说到曹操很忌才。 生:我觉得是杨修太锋芒毕露,而且卖弄的都是一些小聪明,他有好多次都触犯的曹操的大忌。 师:书上有句话叫什么? 生:数犯曹操之忌。 生:曹操他毕竟是一位君王,曹植和曹丕是他的儿子,也是他手中的两颗棋子,杨修是站在曹植这边的,曹操不能让曹植这边的势力太过丰厚,为了曹植和曹丕的势力能够抗衡,所以杀了杨修。 师:现在,曹操最后立谁? 生:曹丕。 师:我们都知道,袁绍他“废长立幼”导致兄弟残杀,曹操他会不会从中间吸收教训呢? 生:曹操可能会吸取教训,因为在三国时期,有众多的人都是立幼而废长,被别的诸候灭了,而曹操不敢去触犯,他知道自己的对手以前是这样被衰落的,他不敢再去走这条老路。 师:本来曹操他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生:还有历史上,曹操曾经是想立曹丕还是曹植,他曾询问过他的军师贾诩,贾诩是这样说的:“曹公,你想一下,袁绍、刘表当年的故事。”贾诩没有直接的说出来,可曹操却明白他的意思;不要废长立幼,按照古人的惯例,应该是立长的。 师:不简单,看,有的同学要鼓掌了。 师:刚才,大家都讨论到了一点上面来,杨修恃才放旷也好,曹操忌才也好,包括杨修耍小聪明也好,最终是因为杨修卷入了世子之争。所以,导致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 师:(过渡)是啊,杨修之死的悲剧,在人生的舞台上,从古演到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警醒呢?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透过杨修之死的现象,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感悟,得到哪些启示呢? 师:大家看到老师发下来的资料,有三组材料,读读,对你或许有帮助,可能你会赞同他们的看法,也可以有你更深刻的认识,或者你有更新的想法,可以联系实际来说一说杨修之死对你的启发。 生讨论。 师:谁赞同第一条材料。 出示多媒体材料一: 《老子•洪德》章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是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对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地,老子还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而一个人如果锋芒毕露,不懂韬晦,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还会招来灭顶之灾。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生:我赞同,有许多人功高盖主而被杀的,比如说刘邦,而这个杨修就是因为他太聪明了,把曹操的心思猜透了才被杀。 生:杨修的死因之一就是因为他的恃才放旷,我觉得自己有了才能,还要适当的约束自己,才能免招一些祸难。 生:如果一个人他有很高的才能,而且锋芒毕露,不约束自己的话,他就会招来别人的讨厌,一些忌恨,人非常的自傲。 师:大家对第一则材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再来看看第二则材料,大家都知道的毛遂自荐,有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出示材料二、 【成语】:毛遂自荐 【拼音】:máo suí zì jiàn 【zdic.net 漢 典 網】 【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示例】:我作~,居然被校长核准了。这样才勉强捱过难关。 ◎邹韬奋《经历•深挚的友谊》 【近义词】:自告奋勇 【反义词】:自惭形秽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生:我觉得人有才能完全把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当有好的时机的时候,安全的时候,也应当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这才有更高的成就。 生:我觉得也许你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不善于去表达自己,那么别人就不会发现你的长处,只有通过自己去介绍自己,别人才能对你刮目相看,发现你的长处。 生:我认为在现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应该自己毛遂自荐,而不再会有三国时期有人会来三顾茅庐了。 师:第三则材料有没有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呢? 出示材料三: 杨修的死给世人留下了重要的启示。一、不要显示自己的才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并且才华横溢,他的才能超过了主人。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比自己有才的。下面一些史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考问大臣。大臣们都非常聪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本人说。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就对他一番礼赞,把个皇帝老儿高兴得不得了。 生:我觉得杨修之死不要过多的显示自己的才能,或者因为他不知道他当时所处的环境,自己所鞠躬尽瘁的君主的思想怎么样不能肯定,如果像毛遂那样,在当时他君主没办法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观点,才得到了认可,而在杨修这个情况下,因为他当时曹操也有自己的政治思想路线,他不可能完全按照杨修所说的去做,所以我觉得要在别人面前过多的显示自己的才能,或者不清楚自己的周围环境。 师:要学会审时度势。除了这三则材料外,或者对于这三则材料有自己的综合意见,有新的意见也可以来发表一下。 师:大家想一想,姜子牙垂钓渭水,等待明君。 生:要选择好的时机来显示才能。 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生: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不要由于不采纳别人的意见也会落个兵败。 师:你从曹操身上也看到了这一点。 生:一个人应该显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过分的显示自己的才能。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杨修去想曹操的性格和为人的话,他就不会多事。 生:如果是聪明人,应该把聪明用在点子上。 生:为人处世,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让别人来祸害自己。 生:人要从多角度来考虑问题,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三思。 师:既能够显示自己的才能,又不会惹来麻烦。 师:曾经魏征说过这样一句话(多媒体展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大家齐读。(生齐读) 师:(总结)品书香一缕,可读人生百味。让我们用智慧来装扮自己,用思考来伴随人生,相信你我定能做个文学的大师、思想的大师、人生的大师。 附表格: 矛盾的冲突推动小说的情节不断发展的,人物形象在情节中不断丰满 1、 以时间先后顺序完成下列图表.小组讨论,代表交流 项目 步骤 杨修的行为 曹杨之间矛 盾发展趋势 曹操的态度 梳
理
情
节 归纳形象 杨修: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