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杨修之死 >> 正文

 

《杨修之死》教学体会

 一、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了人物的性格。
  三、课堂闪光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能。首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特别是由女生论辩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论辩相对简单),这样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的课外所搜集到的资料得以发挥,使得课内课外浑然一体。学生的思维也更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其次,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达到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最后,在“说启示、写挽词”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开放性的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4、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始终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教学的风景线。只有阅读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进入文本。通过四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会强人所难了。因而安排了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瑕疵
  在实际的授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往往造成“刹车”的尴尬局面。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罗贯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杨修之死》教学体会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2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杨修之死》原文和译文
    <<杨修之死>>的背景
    《杨修之死》说课稿3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3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原文及译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竞赛式教学…
    《杨修之死》自学评估
    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2)
    课文杨修之死研讨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杨修之死》说课稿4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点评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免费《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免费《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说课稿2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杨修之…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中心思想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
    罗贯中小说人物化身另有其人 “罗学…
    反读三国:罗贯中的深意
    关羽斩罗贯中
    《杨修之死》的线索
    曹操梦中杀人
    罗贯中故里
    《杨修之死》研讨与练习说明
    《杨修之死》教学建议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参考图片
    《杨修之死》疑难解析
    《杨修之死》整体把握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电子教材
    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与中国历史潜规则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自夸者不长
    罗贯中简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曹操借刀杀祢衡
    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诗宗曹操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该死的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杨修之死》难句解析
    《杨修之死》词语解释
    《杨修之死》多音字辨析
    《杨修之死》形似字辨析
    《杨修之死》生字注音
    杰出的古典小说大家罗贯中
    《杨修之死》参考资料
    曹操诈病
    《杨修之死》通假字
    《杨修之死》学法建议
    《杨修之死》内容提要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杨修之死》素质教育新学案
    许家沟惊现斗板图案隐含“罗贯中”
    《杨修之死》写作特点
    《杨修之死》写作特色
    《杨修之死》课文分析
    《杨修之死》研读赏析
    《杨修之死》问题探究
    有关杨修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强化练习
    读《杨修之死》有感
    读《杨修之死》有感
    《杨修之死》主题思想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结构分析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不是小说作家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 学会生存──《杨修之死》…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问题研究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学习指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重难点讲解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杨修之死》的反思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吗
    《杨修之死》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从《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帝王之术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