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教研室 赵春凤 【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理解通过不同事件表现一个人的某种性格的写法以及倒叙的作用,叙事的层次性。学习全面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文言文教学词语的理解障碍。 【学法指导】 读书的基本方法:善于联想,善于体验,善于揣摩。 1、揣摩题目含义(杨修之死的原因何在,从几个方面考虑); 2、注意读提示和解释及脚注(有助于理解课文)。 3、注意前后联系(心忌之──心恶之──愈恶之,作者写作思路的安排)。 4、注意对比(言行对比;前后对比等)。 5、揣摩语言的含义,用词的妙处。 6、注意事情发生的背景,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 【总体构想】 本文围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设计全篇。 【课前预习】 疏通文意,了解大致内容。每个小组准备讲一个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小说首先应该了解故事情节,还要了解环境,更主要的是了解人物的性格。一篇小说是一个时代,一种社会的缩影。下面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三国时候的故事。听完之后准备回答我的问题。(故事:杨修从“鸡肋”的号令中猜中曹操进退两难的心事,而私自收拾行装激怒曹操,将其斩首。)这个故事出自哪里?《杨修之死》(板书),“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全文的文眼)请同学各抒己见。用表扬激励法使学生打开思路。 请小组派代表讲故事。上台,按一定的顺序站好讲述。(按照你们认为好的顺序。)下面的同学边听边思,看故事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性格。 弄清小说的写作顺序:插叙。主体小故事 ,按照曹操对杨修的厌恶程度安排。随即提示: 1、你觉得中间六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故事顺序:矛盾越来越激烈。末尾一句为证。) 2、谁找出了表明关系的句子:原来──引起回忆;曹操既杀杨修,与前文呼应,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针对六个同学的发言,相机提出问题。) 二、指导自学 《杨修之死》是一篇小说,读小说关键是要分析人物形象。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 教师示范:第一自然节。评价方法,注意前后联系。 出示投影内容如下: 1、标记表明段落关系的句子,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 2、标出能够体现杨修和曹操性格的句子,并做出评价。 提示题: 1、你对曹操厚葬杨修一事怎么看? 2、你还能自己发现问题吗? 分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限时8分钟。(用小组竞赛法激励自学,提高效率。) 三、检查学习情况(10分钟) 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说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各抒己见,正确引导评价。(多鼓励,无批评。)请大家各抒己见。 备用题: 1、结尾的厚葬杨修的实际:虚伪,自私,为自己找台阶。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性评价,拓展延伸 你对杨修和曹操这样的人是怎么看的?请同学各抒己见。 五、实践运用 课外作业: 1、请同学自己布置作业。(写一段评价杨修或曹操的短文。或者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小说;或续写下文。) 2、老师布置作业:课外看《三国演义》。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罗贯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