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Y >> 杨修之死 >> 正文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点评

                  陆城一中   吴晟民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文化教学。即面对文化载体(文本)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与认识,从中体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散发出来的深厚的文化意味。张争艳老师所执教的《杨修之死》,应该算得上是一次文化教学较为成功的尝试。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一、切入点——文化涵泳
新课标明确指出:“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文本(尤其是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又有当代先进文化之精华。
如何让语文课强化文化意蕴呢?
张老师在执教《杨修之死》的导语中如此说道:“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开堂第一句既点明了课题,又从文化的角度,指出了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传统定位。接着,张老师又说“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通过历史故事,巧妙地引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并以古诗引出本文的主人翁。最后,以极其耐人寻味的设问“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领起整节课堂,让学生产生急于“探索此中奥秘”的浓厚兴趣。
通观整个导语,蕴藏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寥寥数语,简洁明快地切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文化涵泳。
二、突破点——文化引领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典小说(节选),怎样打通时空隧道,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让生活在今天的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够读懂文本,理解文章所提示的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张老师采用“搭”的办法,通过“感知情节析形象”、 “咬文嚼字看文化”和“以史为鉴探人生”三个环节,将学生引入课文,从字里行间去解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连,一环比一环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理解,去感悟。在这条老师为学生开辟的道路上,学生一直走向文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然后,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此外,在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老师还为学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参考资料:历史人物,文化典籍、成语典故,名言史事……这些拓展资料,既帮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积累的作用,还让学生学到了扩展阅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齐读魏征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并以一段激情昂扬的文字作结,让人回味悠长。综观整个课堂,引领、推进,十分自然,课堂结构井然有序,构成了“文字——文学——文化”的迷人序列。张老师不仅给我们展示了她那个性化的阅读,也很好地体现了她的个性化的引领。
三、结合点——文化体悟
语文是一门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课程。如果教师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话,就能让语文课直抵文化内核。
张老师在“咬文嚼字看文化”的教学版块中,驾轻就熟地提到了两个与字有关的事件,即“园门阔”和“一合酥”事件。这两件事,其实就是曹操出的两个哑谜,均用“离合法”,前者以物解字,采用“结合法”,后者以字解物,采用“分离法”。这里面蕴含的是我国传统的谜语文化,不料均被聪明的杨修一一猜中,曹操表面称“喜”,实则“甚忌之”、“心恶之”。同时,“园门阔”的事例中,还蕴含着中国园林建筑文化,传统的园林建筑以小巧玲珑为美,如苏州园林等。当然,这也是与皇家园林相比而言的,皇家园林,不仅要富丽堂皇,更要气势恢弘。曹操不是皇帝,园门自然不能与皇家相等,更不能凌驾之上。这里面又体现出封建等级森严的官场文化。一个“园门阔”事件中就渗透了谜语、建筑、官场等多种文化元素。其实,课文中的七件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要语文教师善于挖掘,让语文教学站立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用博大的文化作支撑,注重感悟与体验,就能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传统,走进经典,寻求自身在文化熏陶中心灵的顿悟,体验沉浸于传统文化的心灵愉悦,从而培养更为宽阔敦厚的文化心灵。
四、延伸点——文化反思
文化教学不仅意味着对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更强调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个性化的感悟。不能迷信权威,更不能照搬教参。
当前,全国语文教学界对《杨修之死》的解读主要流行以下两种文化视点:一种主流的观点是“小聪明”说,他们认为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显然是源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另一种是“心理障碍”说,认为杨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这主要是源于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念。张老师并没有从大家熟知的角度去讲,而是看到了人治社会的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越来越显示出其负面的影响,在尊重学生的解读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反思这种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再来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更不能放弃对丰富多彩的人生观的选择,意在帮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于是,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自己有了才能,还要适当的约束自己,才能免招一些祸难。”“我认为在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应该多一些毛遂自荐,因为很少有三国时期的三顾茅庐了。”“要选择好的时机来显示才能。”“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如果不采纳别人的意见也会落个兵败的。”透过杨修死因的分析,在阅读给予的三则材料的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索,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再也不能浮光掠影了,那种浅尝辄止的解读将很不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所以说,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应该尽快走出简单重复劳作的怪圈,让我们的语文课深入文化的层面,从而构建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罗贯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杨修之死》课堂实录点评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2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杨修之死》原文和译文
    <<杨修之死>>的背景
    《杨修之死》说课稿3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3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杨修之死》原文及译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竞赛式教学…
    《杨修之死》自学评估
    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2)
    课文杨修之死研讨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杨修之死》说课稿4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稿
    免费《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免费《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体会
    《杨修之死》说课稿2
    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杨修之…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同步练习
    也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中心思想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
    罗贯中小说人物化身另有其人 “罗学…
    反读三国:罗贯中的深意
    关羽斩罗贯中
    《杨修之死》的线索
    曹操梦中杀人
    罗贯中故里
    《杨修之死》研讨与练习说明
    《杨修之死》教学建议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参考图片
    《杨修之死》疑难解析
    《杨修之死》整体把握
    《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电子教材
    从《杨修之死》看人际交往的原则
    杨修之死与中国历史潜规则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自夸者不长
    罗贯中简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有关资料
    曹操借刀杀祢衡
    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诗宗曹操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该死的杨修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杨修之死》难句解析
    《杨修之死》词语解释
    《杨修之死》多音字辨析
    《杨修之死》形似字辨析
    《杨修之死》生字注音
    杰出的古典小说大家罗贯中
    《杨修之死》参考资料
    曹操诈病
    《杨修之死》通假字
    《杨修之死》学法建议
    《杨修之死》内容提要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杨修之死》素质教育新学案
    许家沟惊现斗板图案隐含“罗贯中”
    《杨修之死》写作特点
    《杨修之死》写作特色
    《杨修之死》课文分析
    《杨修之死》研读赏析
    《杨修之死》问题探究
    有关杨修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从“杨修…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强化练习
    读《杨修之死》有感
    读《杨修之死》有感
    《杨修之死》主题思想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结构分析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不是小说作家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 学会生存──《杨修之死》…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课文赏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问题研究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学习指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重难点讲解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杨修之死》的反思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吗
    《杨修之死》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从《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帝王之术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