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 邹 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处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⑵ 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课堂教学,检验有效学习。 3、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互相解决。 【预习要求】 1、收集关于《三国演义》的有关资料,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 2、通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3、自主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对人物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导入新课: ⑴ 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⑵ 学生简介收集的背景资料: 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2、引导质疑: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二、点拨新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⑵ 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 学生归纳出: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文章主要写了“逼亮造箭、准备借箭、草船借箭、借箭成功”等内容。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2、学习第一段: ⑴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⑵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⑶ 讨论交流,在学生给课文加上提示之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这么加?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⑷ 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⑴ 听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⑵ 填空: 周瑜因为___,所以___,要诸葛亮___,而诸葛亮说___,并且和周瑜___。 2、各学习小组组织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 2、总结检测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重点段落入手,引导学生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能从文中归纳出借箭成功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自学质疑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都 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老师小结,重点让学生说说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引导质疑: ⑴ 初读了课文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细读课文,猜 猜我一直在思考的是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的准。 ⑵ 学生自由读齐,思索。 ⑶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 ⑷ 学生自由质疑。 ⑸ 教师提出研究专题: ① 我非常遗憾地大家,你们所提的问题都比较浅,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老师呢? ② 小黑板出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都想了些什么?” 二、点拨新授 1、指导探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师:反复读课文,认真思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建议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己先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后再互相交流,然后推荐一个代表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2、学生自由读文探究。 3、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很专心,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来我们请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自己组的学习成果。汇报时可按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___,我的根据是___,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你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一点的。 学生交流汇报: ⑴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根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 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师: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4、他算好了人: ⑴ 他知道鲁肃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根据是“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 ⑵ 他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根据是“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教师追问:“那么他到底算得准不准呢?” ⑶ 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 “诸葛亮下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 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5、巧妙点拨,深化探究: ⑴ 同学们,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多次描写诸葛亮的语言,但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们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 ⑵ 同学们,诸葛亮这么一笑,笑出了他的本领和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你认为周瑜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⑶ 写后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三、拓展延伸 在《三国演义》中,诸如《草船借箭》这类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读完后写一篇文章,题目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二三事”或“我心中的诸葛亮”。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草船借箭,罗贯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