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杂谈 【湖南省省浏阳市沿溪中学 汤功俊】
〖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班有48名学生,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教师“一对几十”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八个小组,每组六人。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六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我以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讲台式”、高高在上式教学,变为“融合式”、低低向下式的教学,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态环境”,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文言文是最难教的,太难太易都不可取;而且学生们也不爱学文言文,普遍以为枯燥乏味。在《马说》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 课上,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六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主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
首先,我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读文章大意并将本课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如、为、也”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其次,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问答。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这几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的具体含义,共同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然后,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朗读。不同的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气,进而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每段最后一个“也”字的妙用。让学生知道古代“之、乎、者、也”的味道。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承实验学校 杨青霞】
欧海区教坛新秀左小会老师在区公开课上所讲的《马说》一课,就比较成功地佐证了我的这个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他在追求自然、顺“水”推“舟”、及时引导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左小会老师在《马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尽管自始至终没有用“组”,但整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合作· 探究”的教学理念,当他在学生将要“蔓延”的“水”──学生的发言中,听到两个关键词──“悲”和“愤”(他教学的重心),又很有耐心地听完其他学生的发言后,很自然地、紧紧抓住这两个词且很有激情地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韩愈的“悲”和“愤”?②为什么韩愈会产生“悲”和“愤”的情怀?③ 你是如何看待韩愈的“悲”和“愤”?这些问题呈递进态势,问题的答案主客观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左老师告诉大家,可独立思考,可就近商讨。学生也就很自然地进入左老师设置的教学环节中去了,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江苏省溧阳市余桥中学 吴志刚】
指导学生仅仅领会多侧面、多角度、多方向思维是不够的,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产生联想和想象,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完整地去思考。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本上有韩愈的名作《马说》,此文通过批判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来谈论“人才被埋没”的问题。“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问题,封建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亦如此。所以在《马说》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多向思维来谈“人才”问题。当然,作者韩愈选取的角度也是很独到的,介绍“人才”怎样才不被埋没?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呢?同学们积极思维,并能从不同方面来思维。一些同学认为:是千里马,就去跑就去奔;是人才,就应该敢自荐。不必缩手缩脚,否则岂不误前途。而另一些同学则反对: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是真正的人才无须自荐。“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不就是明证吗?还有的同学谈到怎样使人才发挥其作用时说:对待人才应该是“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而且一些同学认为:真正的人才是不会在意“高爵厚禄”的,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有施展才能的环境……更有敢言者,见解不凡,他们认为现实社会中一些领导虽认得人才却不用之,怕危及个人的利益,使得人才外流,造成国家、企业的浪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马说,韩愈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马说》教学杂谈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