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初级中学 林建明 【教学思路】
《马说》是一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读成诵。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⑵ 诱导思辨,激发争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创新的语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问题。 ⑶ 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掌握古今异义词。 ⑵ 背诵全文。 ⑶ 正确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难点: 讨论有关人生观、人才观、用人观的问题。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1、播放《万马奔腾》音乐;展示几幅马图来激活气氛。 2、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 3、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千里马有了伯乐的发现、启用,经过精心喂养,自然精壮神骏,能驰骋沙场,立功扬名了!但如果没有伯乐的出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写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千里马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全文。 2、老师指导诵读的断句、节奏、重读、语气、情感表现等。 3、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好难字的读音,把握好语调、语气。 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探究难词难句和关键句,了解全文大意。(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千里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2、谁该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辨、探究和争论) 3、“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你的感觉又如何?(学生应感同身受,有感而发) 4、像这样借写它物来寄托情感、阐明道理的写法叫做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本文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争辩: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只会等别人来发现吗?如不然你可怎么做呢?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文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引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托物) 表达:怀才不遇 《马说》 本论: 食之不能尽其材 (愤怒) 控诉:埋没人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讽刺) 千里马 托物寓意 人才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马说,韩愈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马说》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