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白天没课,我又打开电脑,想在网上看看名师的教学。
很偶然,我看到了王崧舟老师的关于《两小儿辩日》的教学实录及支玉恒老师 对此次教学的点评。
此篇课文我也执教过多次,而我的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用今天的话来翻译此文,并能背诵它。而教学流程一般都是:一是让学生熟读课文;二是借助注释自己先理解课文;三是教师讲释。说真的,也许是磨得到位,学生掌握的情况也算良好。
今天,当我看了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录,我第一感觉是惊异,原来文原文还可以这样教;其次是惭愧。教了这么多年的书,虽然自认为自己还算勤苦,但我一直都是闭门造车啊。
我也渴望自己的课能多些灵动。而我也深知,好的导入是让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契机。但许多的时候,我都找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而对于文原文的教学,我从未思考过要怎么去导入。一直都是拿到课文,但从头至尾去进行讲释。
但王崧舟老师对此文的教学导入是多么的巧妙啊。他用检查预习的方式,抓住文中能够牵动整篇文章的四个词“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一牵一而动全体,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他还紧紧抓住“辩”字,进行课文的情境教学。课的最后一句:“王老师不能决也。” 不但让同学们理解孔子当时的心态,同时也让此节课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虽然,我无缘亲临王老师的课堂去聆听,但在这篇教学实录,我能想象到它的精彩。
我也知道,一个人的成功背后一定是他不懈的努力,王老师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名师。他能有这样的成就,那他付出的努力一定是多的,这可从这篇教学实录里窥见一斑。这正如支玉恒老师在点评里所说的“优秀教师的特殊品质之一,也许就是能够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唯此,才最终成就了名师、大师的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