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短文两篇》《晏子使楚》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内容。
(2)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学会有计划地整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1、文意的疏通,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章蕴含意义的挖掘。
2、如何对待身边的事物和评价身边的人。
3、了解有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的天相知识。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最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不但进步,不断成熟。他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随时以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记录下自己对身边世界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可是,大学问家也有遭尴尬的时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文章充满了思辩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记载了两小儿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的辩论,告诉我们要敢于探究,并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块:
第一块:见两小儿辩斗。作者把两小儿辩斗的故事放在孔子东游列国的途中,暗示读者:孔子作为大教育家、政治家,学识非常渊博,再加上周游列国,一定比常人更加见多识广,这个稳稳当当的开头和戏剧化的结尾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块:听两小儿辩斗。这一部分的内容采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情况。首先两小儿各提出自己的观点。甲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接着两小儿各自从自我感觉的角度陈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儿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因而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从触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温度低而中午温度高,说明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三块:评两小儿辩斗。两小儿对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又有听上去让人难以驳倒的事实依据,因而连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不仅如此,还遭到两小儿的奚落。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即使是大学问家,也不可能了解这个方面的天文知识,其实两小儿的说法都不正确。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散尽,就显得太阳小。夜里,太阳照到地面的热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热。其实,不管太阳是大还是小,人的感觉是冷还是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但正是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辩斗,启发了人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形式,在简单的言语中,作者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句是“如车轮”,一句是“如盘盂”,从视觉的角度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和大小。而“则其日中如探汤”则采用类比的写法,从触觉的角度,说明了太阳给人的感觉。此外,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三次运用反问句,这些反问,充满了自以为是的肯定和对大学问家智慧的怀疑。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细细品味的地方。十三四岁,正是如梦如幻的年龄,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肯质疑,有主见。但又往往容易自以为是,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积累了一定文言实词的同时,也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正确、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
研读与赏析
1、文章艺术特点:本文较好的体现了《列子》一书的艺术特点,一是文辞简约,一是描摹生动。
本文共117个字,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层次分明。同时,文章描摹生动,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描摹太阳的形状用了“如车轮”、“如盘盂”,既符合孩子的语言特色,又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文章的语言锤炼到位,极富表现力:如“沧沧凉凉”一词,就把清凉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结尾一个“笑”字,更把两小孩当时的俏皮和嘲讽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倍增讽刺效果。
2、孔子东游时,见两小儿辩斗,为什么主动去“问其故”?如何理解孔子问之后“不能决”并且受到两小儿的嘲笑这一内容?
孔子游学,本身就带有学习和传播儒学的目的,见两小儿辩斗而主动去“问其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连圣人也不能免。《列子》属于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里写这个故事,有意讥笑孔子的无知。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文章,熟读释疑。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积累。要注重对文中“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和积累。可以通过流利地朗读古文,来培养文言语感;可以复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文言文个性化阅读能力。
4、要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养。
体验反思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明白知无止境的道理,不能因为片面的看法而对客观事物和人作出错误的评价。
拓展延伸
阅读《破缸救友》,完成以下练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1)了:明白,懂得。(2)指:同“旨”,意思。
1、翻译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a. 退为家人讲 为:
b. 群儿戏于庭 于:
c.众皆弃去 去 :
d.破之 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
教学重点
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本课两篇文言文都属寓言故事。《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头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枭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改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这些都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此文可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义,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轻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学习中要注意:一是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二是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读与赏析
1、探讨本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1)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环境是无济于事的。(2)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
提示: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乡人应该宽容地对待它的个性。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文化常识等。
3、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读准停顿,读出情节内容的意味,注意把握语气。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提示:用轻松喜悦的语调来告诉别人打井的好处。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提示:此处是告诉别人一件奇闻,应用神秘的语调读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可不是怪事?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提示: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学法指导
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体验反思
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明确: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义,又要躬身实践。
拓展延伸
阅读现代版《三人成虎》,回答问题。
王明是一个大公司的职员,才华横溢。他在那个公司干到了中层主管的职位,有一天,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该更新了,于是,他征得领导的同意,按照公司的规定报考了某个专业的研究生。经过努力,他被录取了。
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忽一日,他的一位直接领导在深夜打来了电话语重心长地说:“你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学好了公司自然会重用。可是你为什么起了离开公司的念头呢?”
领导的话使他一楞。他忙问:
“谁说我要离开公司了?”
“你和我还保什么密,公司里都传遍了。我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咱的老总可是对你有了看法啦。”
他感到很冤枉:“我只是在学习,还没想那些事情呢。这是谁造的谣?”
他还想解释什么,又觉得有口难辩。
问题:1、如果你是那个职员,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2、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弄清文意,积累实词
2、学习晏子临辱不惧,智胜强敌的精神与智慧
教学重点
1、对课文内容扎实把握。
2、全面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以激励自己的学习热情。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晏子使楚》是大家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彩。
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的表现了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我们学生,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较之建国以来任何时期的同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此时看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让大家积极扫清文字障碍,不费气力地攻下这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吧。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
研读与赏析
1、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查、自通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问号。
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
3、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求尽量忠实于原文。
4、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其实这是一场外交战争。楚王明明知道晏子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自己也想不出好办法来侮辱晏子,就发动大臣想办法,其目的是在齐国使者面前显示楚国的强大,并通过侮辱晏子来羞辱齐国。
5、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我们通过列表来表现。
楚王 |
晏子 |
刁难 |
目的 |
应对 |
技巧 |
设小门迎接 |
戏弄其矮 |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使楚不入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笑齐无人 |
指晏子不配为使
|
齐人多
使不肖主 |
巧移话题
以退为进 |
诬齐人为盗 |
指责齐人善盗 |
引“化橘为枳”指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
比喻 |
反取其辱 |
不辱使命 |
学法指导
1、本课适合分角色朗读。朗读前应该研究人物的性格和心态,读时要体现出楚王的骄横、傲慢,在失败面前的窘迫,体现出晏子机敏、幽默,胜利维护国家尊严后的喜悦。
2、在认真阅读课下浅易而详尽的注释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心揣摩。本文句式短促,语言干净利落,幽默生动,琅琅上口,顺畅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3、对最感兴趣的部分认真读读、想想、议议。要多评点、多感悟,把感受、理解、评价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见解。
4、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大胆质疑的能力,发展辩论思维。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样维护齐国的尊严的。
体验反思
作为现代人,作为有志于做一名报效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确实无比敬佩几千年前的这位外交家,请你对这位古人说一句话:
晏子,我要学习你_________。
提示:高尚的爱国情操、高超的外交技艺、冷静机智的外交风采等等。
拓展延伸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从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周恩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
《两小儿辩日》
课后自测
一. 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见两小儿辩斗( )
及日中则如盘盂( )
日初出沧沧凉凉( )
孰为汝多知乎( )( )
2. 下面句子朗读断句有误的一句是( )
A.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 日初出/大如车盖
C.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D. 孰为汝多/知乎
3. 下面句子与课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B.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 及其日中如探汤
D. 孔子不能绝也
4.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去:________
(2)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________汤:________
(3)日初出大如车盖 盖:________
(4)孔子不能决也 决:________
(5)孰为汝多知乎 孰:________知:________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原文填空。
两小儿争论时各有道理。一个从视觉出发,根据“________________”,认为“________________”;一个从触觉出发,根据“________________”,认为“________________”。
7. “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什么精神?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故而知新
B. 不耻下问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这则故事表现了古人怎样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9-11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夫子,即孔子。式:同“轼”,车前横木。一:或。而:指你。去:离开。识:记住。
9. 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个是( )
A. 而曰:“然,昔者……”(是这样)
B. 吾舅死于虎(被)
C. 何为不去也(离开)
D. 小子识之(小人)
10. 用原文回答。
(1)妇人在墓前哭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为什么不搬家?
答:_______________
11. 翻译下列句子。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创新运用:
12. 下面这个句子不简洁,应删掉一个词语。
这届美术比赛,作品的质量比以往历届高。
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
课后自测
一. 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枭逢鸠( )( ) 我将东徙( )
乡人皆恶我鸣( ) 家无井而出溉汲( )( )
2. 下面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
A.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B. 不能更鸣,东徙,尤恶子之声。
C.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D.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我将东徙 徙:________
(2)乡人皆恶我鸣 恶:________
(3)子能更鸣,可矣 子:________更:________
(4)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汲:________
(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道:________闻:________
4. 解释下面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 安:________
(2)乡人皆恶我鸣 皆:________
(3)东徙,犹恶子之声 犹:________
(4)闻之于宋君 于:________
5. 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B. 问其故 鸠曰:“何故?”
C. 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其家穿井
D. 丁氏穿井得一人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得一人之使
B. 宋之丁氏
C. 子将安之
D. 犹恶子之声
7.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穿井得人的故事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枭逢鸠》,完成9-10题。
9. 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3题。
吴下有举子作诗,自揭壁上。乃兄誉之座客曰:“此诗大有唐气。”一客索梯甚急。众莫解。既得梯,历级而上,以舌舔之曰:“有糖气,为何不甜?”客为绝倒。
1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自揭壁上 揭:________
(2)乃兄誉之座客门 乃:________誉:________
(3)一客索梯甚急 索:________甚:________
(4)以舌舔之 以:________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诗大有唐气。
译:________
(2)客为绝倒。
译:________
13. 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答:________
三. 创新运用
14. 鸠的态度一定会对枭产生很大的影响。请展开想象,给《枭逢鸠》续写一个结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晏子使楚》
课后自测
一. 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臣请缚一人( )
楚王赐晏子酒( )
缚者曷为者也( )
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
橘生淮南则为橘( )
圣人非所与熙也( )
2. 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楚王/赐/晏子酒
B. 吏二/缚一人/诣王
C.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D. 圣人非所/与熙也
3. 下面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晏婴,楚之习辞者也
B. 齐人固善盗乎
C. 所以然者为何
D. 寡人反取病焉
4.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晏子将使楚 使:_______
(2)晏婴,楚之习辞者也 习:_______
(3)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缚:_______诣:_______
(4)叶徒相似 徒:_______
(5)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_______
(6)寡人反取病焉 寡人:_______病:_______
5. 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王曰:“何坐?”坐: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2)所以然者何 所以: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3)寡人反取病焉 病: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6. 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晏婴,楚之习辞者也(译:晏婴,是齐国的能言善辩的人。)
B.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译:只是叶子相象,其实它的味道是不同的。)
C.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译: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
D. 圣人非所与熙也。(译: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
7. 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
B. 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 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 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上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晏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接引宾客的人。更道:改变道路。袂:衣袖。不肖:不才。
8. 解释加点的词。
(1)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______
(2)比肩继踵而在 比:______
(3)故宜使楚矣 故:_________ 宜:_______
9. 本文中的“使”有两种意思,按意思将下面的“使”分类。(只写序号)
晏子使(1)楚 使(2)子为使(3)
然则何为使(4)子 齐使(5)使(6)各有所主
使(7)使(8)贤主 不肖者使(9)使(10)不肖主
(1)作名词,使者:__________
(2)作动词,派:__________
(3)作动词,出使:________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
(2)晏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答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创新运用
12. 我国古代有许多智慧人物,他们能言善辩,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请你做些搜集整理,并将你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自评反思(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试题答案】
《两小儿辩日》
1.dòu yú cāng shú zhì
2. D
3. D
4. (1)距离(2)等到 热水(3)古时车上如伞的蓬子(4)刺断,刺定
5. (1)这不正是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
(2)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清凉凉的,可到了中午时分就像把手放在热水中了。
6. 近者大而远者小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近者热而远者凉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7. C
8. 表现了古人勇敢探索自然和实事求的精神。“启示”略。
9. D
10. (1)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2)无苛政
11. 你们要记住,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12. 删去“以往”或“历届”
《短文两篇》
1. xiāo jiū xī wù gài jí
2. D
3. (1)搬迁 (2)讨厌,憎恨(3)您 改变(4)洗涤,打水(5)讨论,传说,听到
4. (1)疑问代词,哪里(2)副词,都,全。
(3)副词,还。
(4)介词,向,对。
5. A
6. C
7. (1)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洗涤和打水。
(2)全国的人都议论这事,并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8.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启示:凡事要重调查研究,对于传说不能轻信,要实事求是。
9. 因为周围人很讨厌他,他与环境格格不放。鸠持反对态度。
10.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提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人要去适应环境,而不能让环境适应人。
11. (1)挂,贴(2)语气词,无实义 称赞
(3)索要 很(4)用
12. (1)此诗很有唐诗的味道。
(2)客人都前仰后合地大笑
13. 讽刺了那些水平平庸却又大事吹捧的人
14. 略
《晏子使楚》
1. fù cì hé xī
2. D
3. C
4. (1)出使(2)熟练(3)捆绑 到……去
(4)只,仅(5)戏弄,开玩笑(6)古代君侯自称 辱
5. (1)犯罪 坐着(2)……的原因 表示结果的连词
(3)辱 疾病
6. B
7. D
8.(1)邀请(2)并,挨(3)所以 适合
9. (1)<3><6> (2)<2><4><5><7><9>(3)<1><8><10>
10. (1)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着肩,脚挨着脚,怎么会没有人呢?
(2)我最没有才能,所以适合出使楚国。
11. 晏子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12. 略
【励志故事】
云在低处飞
姐姐家在福建山区,那一年,她在家对面的半山腰上办了一个黑木茸种植园。在几万截朽木段里挖孔填菌,让它们自然生发。一年下来,姐姐培植的黑木茸,产量并不高,辛辛苦苦360天,保本都有点困难。
后来,姐姐请了一个林科所的专家来把脉,才知症结之所在。原来,黑木茸培植基地处在半山腰上,这里经常飘浮着山云,湿气大,对黑木茸最初的生长不利。专家给姐姐提了个建议,云只在低处飞,只要把基地搬到山顶上去,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姐姐在专家的指导下,把基地上移,当年就喜获丰收。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云只在低处飞,它遮住的只是在底层徘徊的人的去路。若要获得人生的晴空,路径只有一条,就是拼命地向上,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