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新课程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两小儿辩日》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文中两小儿的看法究竟谁是谁非?这则寓言的寓意究竟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思想价值?如何看待寓言中孔子的形象,它是否具有历史真实性?对于这些问题本身,我认为在教学中只作必要引导即可,学生对于这些问题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对它的现实意义却是我们应多讲的部分,那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两小儿争辩的,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要说不研究自然科学的孔子不能答,就是当时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回答不了,但今天这个争辩的内容已成为科普常识。
在解释这个科普常识之余,应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对真理的探求精神。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们对于不懂的东西想方设法去弄懂,今天,当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是否也应如此呢?如果我们今天的学生都能向这两小儿一样,何愁学习不好?何愁无生存能力?何愁祖国的未来无接班人?
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确实反映了自然现象的复杂性。他们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是无法判断谁是谁非的,即使被誉为博学多识的圣人孔子,对此也只好存疑。这就是教育一般人遇事必须慎重,宁可存疑,也不轻率武断,这就是这则寓言的思想价值所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提问的,既然被誉为博学多识的圣人孔子,对学问都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又是怎么做的呢?学生的回答很干脆,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是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这将使学生受益无穷。
寓言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奋好学、实事求是的大学问家的形象。它使我们看到,孔子东游途中,看到两小儿在争辩,也要去了解一下,问个明白。作为一个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其勤奋好学到这种程度,这种精神使人体会江河不涓细流无以成大海的道理。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得靠平时的点点滴滴的去积累才干,必须谦虚谨慎,勤勤恳恳,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长此以往,终能成大器。
总之,学习这则寓言是为今天的社会服务的,在教学中,我们就应抓住它的现实意义,让它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从而造福未来,造福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