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学校通过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对教学运行及环节管理的最优化,使教学管理变得有序和规范;有利于教师及管理人员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及公平、良性的竞争环境,从而调动师生自觉主动地致力于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观的实践。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 薛向群,江南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李 英,江南大学医药学院副教授;程建青,江南大学医药学院病理实验员。江苏 无锡 214122 【文章来源】江苏高教 2008年第2期 高等学校可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也是教学管理的根本目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结合,形成对教学运行及环节管理的最优化,有序和规范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应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 教学管理的任务可表述为[1]:管理者按照教学管理规定和现代管理思想、方法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和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随着高等学校三级建制、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校级教学管理与院系级教学管理各有其管理职责,校级管理以刚性管理为主,院系级教学管理除刚性管理外,柔性管理对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学管理的刚性原则 教学管理的内容,有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规章制度、教学档案管理、教学计划制订、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学风建设;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包括课堂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的组织、协调、调度及控制。在上述管理内容中校、院(系)两级的教学规章制度的实施应当是刚性管理。刚性管理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并利用组织结构、责权分配来实现由支配到服从的管理。为了实施刚性管理,学校必须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附以相应的奖惩措施。这些规章制度在学校内部具有约束性、强制性,师生员工应该人人遵守,其贯彻与实施具有很强的刚性。 规章制度需要有相应的组织和人员制定和贯彻实施。因此,刚性管理中,设计组织结构、明确责权分配也就必不可少。不同组织机构中的人员依据其所处的不同管理层次(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基础层)将拥有不同的行政权力。刚性管理重“管”、重“权”,也就是重控制,因而刚性管理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使学生的行为规范统一。同时坚持制度的刚性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及管理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教务处是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对教学工作加以组织监督和管理,制定和执行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首先,执行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一定要坚持刚性原则。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运行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教务处统管全校的教学工作,已形成的规章制度既有“基本法”的特征,又具有时代、环境特征,其变更,必须严格遵守“法定”时间段和“法定”程序,必须杜绝随意性,否则,难以“服众”,难以统管全局。执行制度,不讲人情,是管理简约化的最佳方式。否则出现互相效仿而造成管理的个体化,必定导致管不好理不顺的局面。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树立起教学管理的绝对权威。一旦制度颁布,就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不能各行其是,更不能通过各种关系逾越制度,从而使教务处的监督管理职能流于形式,失去权威性。 其次,教学计划管理的刚性原则,体现在维护教学计划的严肃性,确保教学稳定有序,教学计划不能任意改动。教学计划的实施,各门课程的学时、开课学期、开课单位及任课教师等在实施中不得随意更改,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但审批制度并不意味着可随时更改计划。 再次,教学档案管理应坚持刚性原则,如教学任务的下达,要有教学任务书;教学计划的执行要有课程表、教学日历、教师的教案、学生成绩册等;在每一学期初和学期末要把相应的文档收齐备案,以便日后有案可稽。如文档不健全,就会形成不良循环,使管理工作被动无序,无法把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形成的教学文档同样不能随意更改,清除或更改被实践证明为差错或错误的记载、记录,同样要在履行法定程序后进行。 制度的稳定性是刚性管理的重要内容,否则朝令夕改将影响到教学管理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影响教学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主要角色,一定要遵守规章制度。例如教师要按时上课、下课,要执行课程表的教学安排,要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要建立系统完善运行良好的监督控制机制,严格执行制度,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对教学计划执行过程进行现场观察、监督、指导,如坚持学校各级领导听课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及颁布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规定。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违规行为要及时纠正,这些都是刚性原则的实际体现。 二、教学管理应坚持刚性与柔性结合的原则 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利性影响力,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它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的体现。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组织权利的影响力[2]。当组织规范化成为教师的自觉认识,组织目标转变为教师的自发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和自我约束力。 学校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事业心、责任心、奉献精神、职业道德这些都属于观念的东西,是个体人格品质的表现,是无法用制度来衡量的,因此,柔性管理更适用于高等学校针对知识层次较高人员的教学管理。在学校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形成院系级基础性教学管理。院系级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和反映出整个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院系级教学管理首先应服从和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不应有与学校不相适应的自行主张,这是刚性原则。同时院系管理应有与学校管理项目配套的制度和管理细则,在健全教学计划制定体系、健全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健全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上,还必须结合自己院系管理特色,贯彻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柔性管理是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高校,刚性管理的原则大同小异,而各校不同的管理水平和办学特色主要还是通过柔性管理产生。在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由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优越,学术氛围较为浓厚,学科发展迅速,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大量涌现,学术成果层出不穷,这些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良好的示范性。这些高校的教师有着更强烈的实现自身价值、攻克教学和科研难关的主动性特点。在这些高校中更应该重视加强以激励机制为主的柔性管理。 除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外,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外在管理都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是内在管理。针对高校知识分子社会化程度高,求尊重、求发展、求理解、求自我实现要比一般人更强烈等特点,完善内在管理,必须在依靠和信任教师的基础上求得学校的持续发展。通过柔性管理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管理体系,以柔性管理激励人的精神,改变人的意志,控制人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是赢得竞争优势,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的积极管理,可提供个人发展创新、学校管理创新的更大空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在对教师管理上应积极弘扬教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对教师个体评价应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建立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机制的评价系统,形成以自主发展、自我管理为特色的管理模式。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其任务就是发现偏离于计划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人的价值、人的要求和个性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柔性管理的作用。 教师的劳动是连续的脑力劳动,在时间上不受八小时限制,具有难以计量性的特点;教师的劳动是自主的脑力劳动,在空间上不受课堂和办公室限制,具有很强的能动性;教师的劳动是智力化的脑力劳动,在过程上富有极大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师的管理上,教师不坐班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人性化管理,也是体现管理的柔性原则的一个方面。但对其教学效果,必须用管理的刚性标准来衡量,才能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从而保证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倡高校柔性管理模式决不是否定刚性管理,而是对刚性管理的完善与补充。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也要突破单纯的传授观念和狭隘的专业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化素养。要注重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发展和形成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对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多指标、多角度、多内容全面的评价系统。加强教学改革与教研水平引导,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制定、执行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个稳定的尽可能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西方教育史上,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并奠定了大学的基本准则是: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是科学与学术的中心;它体现为学校的学术自由、教授的教学自由、学生的学习自由。只有通过寻找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才能达到对教师劳动的有效管理。 每个教师都有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事业抱负的需要,仅靠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院系要通过释放权利、释放感情、释放信息,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